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范佳

据“共青团中央”微信公众号4月30日消息,为表彰我国优秀青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贡献,集中展示新时代青年的精神品格和价值追求,激励引导全国广大青年积极投身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授予王传英等30名同志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授予新疆克州阿图什市哈拉峻乡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等30个青年集体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授予王崇鹏等677名同志2025年度新时代青年先锋奖。

受到表彰的青年和青年集体,是新时代我国各族各界青年的杰出代表和先锋力量。他们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社会服务、卫国戍边等各领域各方面争当排头兵和生力军,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奋力书写了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记者注意到,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奖名单中,山东3人、1集体榜上有名,分别是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王传英,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探矿工程处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李宽,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


王传英:让世界见证中国制造速度

自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出生于1988年的王传英立志投身高端装备制造业,扎根车间一线,成为济南二机床招聘的第一位博士研究生。

近年来,王传英带领团队研制的大型冲压生产线打破国外技术垄断,装备了国内比亚迪、小鹏、理想等几乎所有新能源汽车主机厂,实现全面国产替代,有力推动我国汽车制造业迭代升级。同时,产品出口美国、加拿大、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

生产效率是衡量大型冲压生产线技术水平的关键参数,王传英主持开发的冲压专用协作机器人,促使汽车车身零件生产节拍突破20次/分钟,比行业最高水平提升2次/分钟,达到国际领先。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全国首条氢燃料电池极板冲压生产线,实现了燃料电池极板由人工生产向全自动生产转变,生产效率由6次/分钟提高至10次/分钟,填补了行业空白。

为提高大型冲压生产线主传动系统使用寿命,王传英带领团队日夜奋战,走访20多家国内外用户,考察120多台产品,组织100余次技术讨论会,为了得到准确数据,他带头穿着防油衣进入50℃以上的传动箱内,经过七年攻关,主传动系统使用寿命提升30%,为我国成形装备制造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他还曾率领团队远赴土耳其为海外用户安装调试,下非常之功、尽非常之责,22天完成吊装,105天完成调试,刷新了我国高端冲压装备海外安装调试纪录,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制造速度。


李宽(右二)和同事们研究地质图

李宽:推动我国深部探矿技术革新

从参加工作那一刻起,出生于1992年的李宽便立志要找矿报国。他不断探索应用探矿先进技术,先后发表行业论文10余篇,研发和推广新技术10余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大大推动了我国深部探矿技术的革新与发展。

李宽常年扎根野外一线,先后在青海、内蒙古、贵州等10余个省份开展探矿工作,工作中他始终废寝忘食地钻研,练就了过硬的探矿本领。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李宽在中国技能大赛第二届全国地质勘查行业职业技能(钻探)竞赛中,取得了个人第一名和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2019年,李宽主持完成的“三山岛金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扩界扩能)工程西岭副井工程地质勘探”钻探工程终孔孔深2017.56米,刷新了国内竖井勘察孔孔深纪录。2020年,他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甘肃玛曲—合作整装勘查区深部找矿预测与钻探工程”终孔孔深2001.15米,刷新了全国坑道钻探工程孔深纪录。

李宽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服务清洁能源勘查工作,先后实施了“南方地区1:5万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青南藏北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陆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与工程”等国家重大清洁能源勘查项目,为我国可燃冰和页岩气地质调查提供了宝贵的依据。在青海木里地区,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国内第一个陆域可燃冰勘探孔和第一个试采孔的施工任务,成功实现三井地下对接,创造了连续点火时间23天的纪录,此对接开采工艺在世界陆域可燃冰施工中尚属首次。


赵亚杰:用科技力量守护大河之洲

出生于1987年的赵亚杰扎根黄河口11年,长期从事生物多样性监测、智慧化保护管理工作,开展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黑嘴鸥野外种群保护,守护374种鸟类栖息的核心区域,为推动黄河三角洲成为全球第二大黑嘴鸥繁殖地、白鹤全球第二大越冬地和丹顶鹤越冬最北界,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作出贡献。

博士毕业后,赵亚杰没有选择繁华都市,而是和鸟儿一样迁徙安家至黄河口,选择守护这片大自然的馈赠。黄河三角洲多滩涂、湿地,巡护监测是候鸟保护的基础,但却不是易事,甚至极为枯燥。春季,当大批水鸟经停,她穿着齐胸高、密不透风的连体橡胶裤,背着十几斤重的监测设备,蹚潮沟、走样线,观察记录鸟儿行踪;夏季,夏候鸟在悄悄繁育后代,她蹚水踏查湿地280万平方米,用GPS定位每一处巢穴,做好详实准确地连续动态监测;秋季,在鸟类集中区域采集鸟粪样品并及时送检,加强禽流感检测及防范,确保候鸟安全南迁;冬季,对保护区内越冬候鸟进行全面调查,掌握其取食特点、夜栖需求。她终日穿梭于芦苇荡,往返于近海滩涂,为山东创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中国黑嘴鸥之乡”和全国首处“鹤类保护研究中心”积累了海量珍贵数据。

以关键物种研究为抓手,加强科研攻关能力,破解湿地保护课题,赵亚杰与团队成员迅速投入到保护区“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平台构建中,打造智能化综合管理平台。她积极参与编报国家和省市级生态监测项目,利用多源卫星遥感监测3518平方公里陆海资源动态,解决水域管护难以全覆盖的问题。全面融合AI技术赋能火灾防控、鸟类识别、海域巡查等核心任务,高点监控火情技术推动响应时间由4小时缩短至30分钟,资源管护效率得到大大提升。


东方航天港集团海上火箭发射及回收技术攻坚团队:

开启我国海上航天事业发展新纪元

该团队共有75人,35周岁以下青年共60人,占比为80%,承担我国首次海上航天试验发射、首次海上航天热发射、世界首艘海上火箭发射船研发设计等任务。团队成功掌握海上运载火箭发射支持装备性能优化、冲击防护、动基瞄准等20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开启了我国海上航天事业发展的新纪元,为海洋强国和航天强国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全球各国迅速抢占近地轨道卫星资源。海上发射具备经济便捷、安全灵活等突出优势,成为各国发展必争领域,但技术难度极高,仅有少数国家掌握。团队瞄准这一航天发展新趋势,从零开始、攻坚克难,奋力冲破国外技术封锁,仅用100天的时间,掌握海上发射稳定性、无线通信可靠性等关键技术,全面验证海上发射技术流程,实现从一张简单图纸到整套系统精密构建,再到火箭成功一飞冲天的巨大进步。

2019年6月5日,随着轰天巨响,团队首次参与保障的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在黄海海域以“一箭七星”的方式成功发射技术试验卫星捕风一号A、B星及五颗商业卫星。自此,我国海上发射“问天之路”已然开启,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独立掌握海上发射技术的国家,此次发射也为后续大规模的海上发射奠定了基础。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