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尧明

30年前(1995—1997年),我曾经在宜兴工作过两年半,这期间我曾去过周铁镇。当时去的原由有二:一是想看看传说有1800多年孙权母亲栽的银杏树,据说很壮观,一到秋天,满地的黄金甲;二是想去了解我的精神导师孙冶方的引路人,张效良的生平事迹。张效良周铁人,1923年曾在无锡县立第一高小任教,他是孙冶方政治上的启蒙老师,也可以说他是我们无锡共产党组织第一党支部的引路人。


据当地的乡亲介绍,以前周铁有竺山,海拔五十多米,与无锡马山隔湖相望。“竺山浮湖上,望之若峨眉”。由于时代的局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竺山经过一度时期的开采,已移为平地,成为荒芜之地。宜兴人还有“金张渚、银湖㳇”之说,但30年前,我所看到的到处是坑坑洼洼的路面,灰蒙蒙的空气,一辆辆满载着石头的拖拉机,开起来“突突突”地响,噪音十分震耳,丝亳没有“金和银”的感受。

30年后,我又来到了周铁,入住了宜兴大有秋,使我无不感到惊奇。大有秋项目仿佛是神来之笔,化腐朽为神奇,点石成金,巧夺天工,再造了竺山胜境,并且达到了极致。


大有秋是一个诗意栖居的地方。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是人类共同的生活向往。“大有秋”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他的出处是宜兴籍唐代诗人蒋防。蒋防曾受无锡籍著名诗人李绅的推荐入朝为官,他曾作诗《秋稼如云》,其中讲到:“肆目如云处,三田大有秋”,展现出一片繁荣、富足的画面,表达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蒋捷是宋末四大家之一,周铁人,在词学史上享有较高的地位,其《竹山词》对后世如清代的词派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蒋捷在南宋覆灭之后,义不仕元,选择隐居竺山,坚守民族气节,以诗词自娱,不随波逐流,在历史上成为江南士人具有风骨的典范。

蒋捷一生作过许多著名的诗词,(《宋词三百首》其中有他的三首)大有秋项目选择蒋捷广为流传的八首词,精选富有意境、容易引发共鸣的词语进行打造命名,使人漫步其中,能一步一景,仿佛穿越了时空,生活在蒋捷的诗情画意之中。


心留阁:居于竺山的山顶,面朝太湖,是湿地的灵魂建筑。心留,意出蒋捷词《梅花引·荆溪阻雪白》:“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我曾登临“心留阁”,上面有一副楹联:

八百里湖水在望,渔唱鸥飞,大有秋色;

千余年吴越入怀,樱红蕉绿,尽沐春光。

眺望远方,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楹联写的气度非凡,把项目的定位,蒋捷的名句,串联在一起。

心留阁旁,三条瀑布直流泻下,夹带着风声水声,使整个竺山十分灵动。

听雨廊:出自蒋捷最经典的一首词《虞美人·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听雨廊与心留阁紧密相连,和谐对衬。傍晚时分,我用手机的夜景模式拍摄,看上去十分壮观。听雨廊最佳是下雨之时,静坐在廊的中央,聆听那雨水顺屋檐落下嘀嗒嘀嗒的声响,想起少年、壮年、晚年不同时期的心境,仿佛瞬间与词人浑为了一体。

鸥鹭台:鸥鹭是蒋捷诗词中应用较多的意向,有成语“鸥鹭忘机”,比喻淡泊隐居,不以世事为怀。人们在这里,可以忘掉生活中的杂事,能够放松地生活。


雁影廊:矗立在湖岸线上,气势恢宏。鸥鹭大雁环湖低飞,倒影水波对影悠然,一番秋色景象。取意于蒋捷的词“雁落影,西窗斜月。”

晚烟青:取之于蒋捷《少年游·枫林红透晚烟青》“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采用宋代的建筑简约风格,于自然一体,立于湿地之上。水面上一朵朵的睡莲含苞待放,仿佛再现了莫奈笔下的风景。几条锦鲤游弋于水底,面对如此美景,无不让人心生感念。


大有秋是一个心灵皈依的地方。大有秋又称为大拈花湾,它与灵山胜境、小拈花湾等融为一体,是灵山集团开发的又一个充满禅意的作品。拈花湾的含义主要源于佛教的典故,其名源自“佛祖拈花一笑,迦叶悟道”的禅林佳话。公元前七世纪,灵山法会佛祖拈花示众,摩柯迦叶微微一笑,以心传心的禅宗就此开始传承。拈花湾是人的心灵度假胜地,是一个可以让人忘却尘世烦恼,放松身心,享受宁静美好的地方。它被定位为“东方禅意生活乐士,世界心灵度假花园”。

与大有秋紧密相联有一个古刹福善寺。据传,福善寺开山祖师为唐代宝林和尚。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他驻锡福善寺,大兴禅风,奠定基础。经过唐宋元明清历代,信徒遍及江浙沿海诸地。清幽的竺山,脱俗的福善寺,也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归隐士子的栖身之处。在宋朝,蒋捷与福善寺结下不解之缘,为其增光添彩。蒋捷在寺内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词,与寺内的主持是生死之交,去世后就葬在了福善寺的西侧山坡上。


福善寺飞檐斗拱间,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红墙黛瓦中,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寺内袅袅的梵音,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魅力,能让人顿时心生宁静。

大有秋还请中国著名的设计大师董功,设计建造了竺山息壤酒店。息壤之名出自《山海经》,是繁衍生命、生生不息的沃土。取其文化内核以休憩放松,心灵疗愈为特色,将自然生态与现代舒适完美融合,为宾客提供一处心灵的栖息地和生活的疗养所。在酒店的天井,一只大蜗牛的雕塑十分显眼,它告诉人们,在社会激烈竞争的面前,我们要学会慢生活,以休养生息。


大有秋是一个回归自然的地方。整个大有秋是一座大公园,一个天然氧吧,被称为宛如世外桃源般的文旅胜地。清晨,我们沿着湖岸的长堤散步,壮阔的太湖风光一望无际。天气晴好时,阳光洒在湖面上,宛如无数细碎的金子在跳跃;起雾时,湖面则被蒙上一层薄纱,远处的船只若隐若现,似蓬莱仙境般的缥缈。清新的湖风扑面而来,能驱散心中所有的阴霾。最美人间四月天,整个大有秋,晚樱、山茶、杜鹃、月季、菖蒲、鸢尾花竞相绽放,芭蕉经过寒冬也透出了一片嫩绿,一串串的小红樱桃已挂在了树上。鸥鹭在飞翔,鸟儿在歌唱,水面上的野鸭在游荡,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傍晚时分,听取蛙声一片,成群的小喜鹊在心留阁的高处树上互诉衷肠。辽阔的天空,群星灿烂,皎洁的月光洒向人间,夜色是如此的烂漫。

大有秋所建的“流光塔”,在夜间会变幻不同的五颜六色。它是座玻璃流光塔,是竺山的标志建筑,有着归家返航的灯塔之意。流光,取自于蒋捷著名的词句:“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捷也被称为竹山先生、樱桃先生)虽月色如流光,但光塔的灯照能直抵心间,向每一位来大有秋的人指引光亮,越过黑暗,照亮心灵,回归自然。


大有秋是一个品质生活的地方。大有秋项目奉行独特的“三全之养”理念,“全时、全龄、全周期,心灵调养、生命保养、生活康养”的核心,打造一个符合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生命周期的康养文旅目的地,涵盖了从心灵到生命的全方位调养和保养。打造大健康产业园区,健康旅居社区,为居住者提供全程式健康服务。大有秋项目坚持文旅大健康深度融合,智慧康养社区建设,自然与文化的完美结合,以及多样化的康养体验活动,成功打造了长三角首个美好心灵度假目的地,为居住客户提供了全方位、高品质的康养文旅新体验。


由于大有秋的品牌效应,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无锡等地高素质的人群。大有秋项目的管理是精英管理,为居住者提供全方位的悉心服务。平时经常组织一些有利身心健康的活动,密切了邻里的关系。邻里之间经常交流,互相关照,其乐融融。改变了城市楼宇“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只要居住者有需求,管理团队都能提供上门服务、周到服务,甚至免费服务。生活在大有秋,真幸福!美哉,大有秋!

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陈尧明,文化学者,无锡市江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南文化》杂志常务副主编,原无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

关于江南文化播报

江南文化播报是一个关注江南,讲述江南,播报江南的公众号,文章部分来自江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江南文化》杂志。欢迎广大作者惠赐大作,以文会友,欢迎关注传播。投稿信箱:jiangnanwenhua001@163.com

点击公众号名片关注我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