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去云南出差,碰到了大学同学林江涛。这家伙现在29岁,在玉溪一个政府单位当编外人员已经四年了。

见面时他愁眉苦脸的,原来单位最近搞竞争上岗,他和其他35名编外人员要通过笔试和面试来决定去留。

"哥们,我心里有数,这可能是我在这儿的最后一次机会了。"他端着啤酒杯,苦笑着说。

一波又一波的"清退潮"

林江涛的遭遇不是个例。这两年,全国各地都在刮一阵"编外人员清退风"。

表哥在湖北房县工作,他们那儿2022年就开始清理编外人员了。



媳妇的同学在安徽桐城市政府部门上班,去年他们那儿专门开了个规范编外用工的座谈会,会后就有人陆续被"请"走了。

更夸张的是湖北利川市,直接公开宣布清退301名编外人员,一点都不遮掩。

就连"央妈"中国人民银行也在精简行政编制...

从东北的哈尔滨到南方的江西,从沿海的江苏到内陆的山东,清退规模少则几百人,多则上万甚至几万人。

被清退的都是些啥人呢?基本上分三类:

一是咱们街上常见的辅警、城管等执法辅助人员;二是学校医院里的编外教师、护士;三是各单位里打杂的行政辅助人员。

总之一句话,只要是"编外"的,都在这波清退范围内。

"我绕着医院走,就怕碰到老同事"

我堂姐的闺蜜陈敏,是个有十年工作经验的编外护士,去年被医院清退后,现在在一家小餐馆和烧烤摊打工。

"工资其实差不多,但我现在特意绕着医院走,就怕碰到以前的同事。"陈敏跟我堂姐说这话时,眼圈都红了。

十年啊,从22岁到32岁,青春都献给了医院,结果说走就得走。从穿白大褂的护士变成端盘子的服务员,这心理落差谁能轻易接受?

为啥非要清退编外人员?

这事儿说来话长。

首先是钱的问题。现在经济形势不太好,地方财政也紧张。编外人员虽然不占编制,但工资社保这些开支也不少。

其次是公平问题。编外人员跟编内人员干一样的活,拿的钱却少一大截。时间长了,心里不平衡,工作积极性自然就下来了。

再就是效率问题。有些单位编外人员比正式工还多,人是多了,但效率并没提高,反而因为身份不同闹出不少矛盾。

我有个在县政府工作的发小告诉我:"有些科室十个人,七个是编外的。编内的事少钱多,编外的事多钱少。久而久之,谁还有心思好好干活?"

被"请走"后的日子:从"半个公务员"到"社会人"

清退后的编外人员,日子过得各不相同。

有人像陈敏一样去了服务业,有人开了小店创业,也有人还在找类似的工作。但共同点是,他们都得重新适应"体制外"的生活。

我大学室友小张以前是个辅警,被清退后现在当了保安。他跟我说:"最难受的不是工资降了,而是那种身份的变化。以前穿制服在街上有面子,现在...哎,算了不提了。"

更现实的问题是,很多编外人员年龄已经不小了,三四十岁重新就业真不容易。他们既没有特别突出的专业技能,年龄又尴尬,找工作特别难。

专家们怎么看这事?

我前段时间参加了个人力资源论坛,几位专家也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们认为,清退编外人员确实有利于优化编制资源,但也需要做好配套措施:

给个缓冲期,别说走就走,让人家有时间做准备;

可以搞个"回炉"机制,将来有合适岗位了,优先考虑这些老人;

提供一些职业培训,帮他们更容易找到新工作;

完善社保体系,别让这些人一下子生活没着落。

一位姓王的人力资源专家说得挺实在:"清退不是目的,提高效率才是。如果清退后造成更大的社会问题,那就得不偿失了。"

林江涛们的未来在哪里?

说回我同学林江涛。前天他发微信告诉我,竞争上岗的结果出来了,他果然落选了。

"已经开始海投简历了,希望能找到个稳定工作吧。虽然不在体制内了,但日子还得过啊!"他在微信里这么说。

对于成千上万的编外人员来说,被清退虽然痛苦,但也许是个重新选择人生方向的机会?

有人还在执着地找编制内工作,有人转战民企,还有人干脆自己创业。无论选哪条路,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适应这场变革。

编外清退,只是表象

其实编外人员清退只是个表象,背后反映的是咱们行政体系的深层次问题。

怎么建立更公平高效的用人制度?怎么平衡编制管理和实际用人需求?怎么既保证服务质量又避免人浮于事?这些问题需要更全面的思考和改革。

清退编外人员可能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对政府来说,如何在改革中既讲效率又讲人情味,是个永远的难题。

而对那些被清退的编外人员,无论以后怎么选择,希望他们都能找到自己的新出路。

就像陈敏说的:"虽然不当护士了,但服务客人的心没变。人生没有白走的路,过去的经历总会在将来某天帮到我。"

或许,这就是面对变化最好的态度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