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长贝森特近日公开威胁中国,声称如不主动让步,美方将考虑升级对抗手段,甚至实施禁运。此举引发全球市场震动,被视为特朗普政府新一轮极限施压。
中国外交部立即打破美方假消息,明确表示未进行任何关税谈判。多国也表态不会在中美之间二选一,特朗普"分而治之"战略实质破产。
美国为何急于逼中国就范?贸易战会如何演变?
霸凌不止 中国寸步不让
贝森特近日在CNBC采访中表现得咄咄逼人,仿佛戴着一副谈判高手的面具,言语间颇有些色厉内荏。他声称中国对美出口是美国对华出口的五倍,125%的关税"不可持续",要求中国"主动降温",还威胁说美国"兜里有一套升级对抗方案",甚至不排除对华实施禁运。
这番言论不过是老调重弹。特朗普就任以来,一直把关税当作万能药剂,妄图解决美国自身积弱多年的产业空心化问题。更可笑的是,特朗普政府还频频放出"中美正在谈判"的烟雾弹,试图制造中国即将妥协的假象。
中国外交部针对这些谎言连环出击,四度打假。发言人郭嘉昆在4月28日的记者会上斩钉截铁地表示:"近期两国元首没有通话。
中美双方并没有就关税问题进行磋商或谈判,更谈不上达成协议。"随后,中国外交部还发布了一则名为《不跪!》的视频,配文"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表明中国绝不接受美国霸凌。
这一坚决姿态赢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德国、日本、韩国等国纷纷表示不会在中美之间二选一。
从中国的表态可以看出,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已做好充分准备。中方的定力和自信不仅来自国家实力的增强,更源于对美方战略意图的准确把握。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战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一盘险恶的算盘?
算盘打错 美方用心险恶
特朗普政府的工作人员仿佛都在学习一本名为《谈判的艺术》的奇怪教材。贝森特在最近一次言论中竟然公开赞美特朗普的"飘忽不定",称这种出尔反尔的性格为美国赢得了"战略不确定性"的巨大优势。
这种近乎厚颜无耻的表述,等于公开承认美国在国际谈判中玩弄欺诈。
更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贝森特自己的说法也充满矛盾:一会儿说与中国保持接触,一会儿又称把谈判搁置一边;一会儿宣称与日本韩国谈判顺利,一会儿又改口说印度可能成为首个达成协议的国家。
美国如此急于逼迫中国谈判,实则是被自身的经济困境所驱动。据最新数据显示,美国6月底将有6.5万亿美元国债到期,相当于全球60亿人每人借款8000元。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关税战,让全球各国为美国偿还债务买单。
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产业掠夺。贝森特曾以"中国以出口为主体的经济模式损害世界经济发展"为题发表言论,实质是想通过所谓"再平衡",要求中国将赚钱的中高端制造业转移回美国,只留下那些美国不想要的低端产业。
这种霸权幻想早已脱离现实。特朗普政府对中国供应链的理解,仍停留在20年前的认知水平。殊不知,今天的中国已经从"世界工厂"转型为"全球价值链的整合者",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自主创新能力。
然而,美国的关税大棒不仅没能如愿打垮中国经济,反而像一把双刃剑,深深地伤害了美国自身。
数据显示,关税的影响已经开始反噬美国国内市场,让美国的消费者和企业付出了高昂代价。这场自导自演的经济闹剧,会给美国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搬石砸脚 美国自食苦果
特朗普竖起的关税大旗,如今正成为美国经济的紧箍咒。数据显示,美国汽车零部件价格可能因关税上涨30%-50%,而中国光伏产品占美国市场份额的60%,禁运将直接拖累美国的清洁能源转型。
更残酷的是关税的"累退效应"。经济学研究表明,低收入家庭将承担80%的关税成本,高收入群体受影响则相对较小。
这意味着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实际上是向美国穷人收税,为富人减负。
这种情况已引发美国国内强烈不满。沃尔玛、塔吉特、家得宝等零售巨头纷纷向白宫发出警告,预计货架空置风险加剧。
美国农民协会则担忧大豆等农产品出口可能暴跌,导致农业收入大幅缩水。这些警讯如雪片般飞向白宫,却未能改变特朗普的固执。
特朗普政府的盲目自信源于一个致命误判:低估了中美经济的相互依赖。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的70%源于美国跨国公司在华产业链布局。这意味着,禁运实际上是在切断美国企业自己的供应链。
这些花招百出的手段,却掩盖不了一个基本事实:特朗普政府的支持率已跌至39%,创下80年来美国总统执政百日最低支持率。4月27日发布的民调显示,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正面临严重的民意危机。
当美国政府正为关税战带来的各种困扰焦头烂额时,中国却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和定力。面对美国的极限施压,中国如何从容应对并把握其中的发展机遇?
危中有机 中国战略定力
中国面对美国的关税霸凌,展现出了一个大国的从容与自信。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中国是否进口美国饲料粮和油料,不会影响国内粮食供应,储备资源充足。
中国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接近总装机的60%,完全可以应对美国能源进口的变化。
这种底气源于中国多年来坚持的产业升级和自主创新。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为中国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即使美国设置关税壁垒,中国的光伏产品、电动汽车等仍然在全球市场上保持强劲竞争力。
中国贸促会最新调研显示,近50%的外贸企业表示将减少对美业务,而计划对外拓展新兴市场的企业占比高达75.3%。中国企业正通过多元化布局,有效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正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机制落地生效,构建更具韧性的供应链网络。这种"以斗争求合作"的策略,已在稀土管制、反垄断调查等领域初见成效。
美国稀土材料公司MP Materials已暂停向中国出口稀土精矿,显示中国在关键资源供应链上的影响力不容小觑。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正在加速全球供应链重组。许多跨国公司被迫将生产基地从高关税区迁往低关税或关税豁免地区。
这种变化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原本高效的全球供应链正逐渐被区域化和本地化所取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计,美国关税政策将导致2025年和2026年全球经济增长分别下调0.2和0.3个百分点。
然而,危机中往往蕴含着机遇。中国正积极推动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扩大内需和深化改革,构建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关税战的外部压力,反而成为中国加快产业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
面对中美经贸摩擦,世界各国正在重新思考全球经济治理的未来方向。开放包容还是封闭保守?合作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国际社会的选择将决定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
结语
这场贸易争端本质是霸权与公平的较量。美国试图通过关税霸凌维持优势,却陷入了伤人伤己的困局。
中国的底气源自日益增强的经济韧性和自主创新能力。面对外部压力,中国不妥协的战略定力正在改变全球经贸格局。
各国应选择合作共赢还是保护主义?答案或已在世界经济版图的悄然变化中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