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100年来,作为党领导的工人阶级群众组织,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工会始终紧紧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动员亿万职工建功立业,谱写了中国工会工作和工运事业的壮丽篇章。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团结引导亿万职工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工会大有可为。

培养新型劳动者,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产业工人队伍是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在推动新技术应用、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支撑性作用。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明确由全国总工会牵头,30个部门组成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协调小组。202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深走实、打造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作出全面系统部署,以更有力的改革举措、更强大的政策合力破解难题,有效应对新技术新业态快速发展对制造业产业工人队伍稳定带来的新问题、新挑战。工会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具有联系广泛、扎根群众的组织优势、阵地优势和资源优势,发挥着维护、建设、参与、教育等重要职能,在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方面履行牵头抓总职责。

工会近年来持续推动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改革措施,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举办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加快全国工匠学院体系建设,打造全国产业工人智能化技能学习平台,广泛实施求学圆梦行动,注重全面提升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发挥各地各级劳模学院、工匠学院和劳模创新工作室的人才培养功能,不断拓展职工技能培训渠道。特别是着重培养产业工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字素养与技能,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新型生产工具生产高品质生产资料,不断适应和满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功能需求,成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适配的新型劳动者,立足时代主题和党的中心任务建功立业。

激发创新活力,搭建分类分层技能提升平台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智能制造快速普及的背景下,职工技能需求正从“单一操作”向“跨界融合”转型,人机协同成为劳动新趋势。工会积极探索聚焦制造业转型升级、基础产业、新技术新工种,创新开展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不仅选拔“大国工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等技能人才队伍中“高峰上的明珠”,同时鼓励“有绝活的老师傅”“能钻研的小伙子”“肯吃苦的手艺人”等,成长为技能人才队伍中“高原上的珍珠”。

各级工会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和阵地优势,有序参与不同层级、不同行业技能竞赛和企业岗位技能竞赛的赛事组织,动员广大技能人才关注竞赛、参与竞赛,共享竞赛制度红利。例如,浙江温州市总工会聚焦提升职工职业能力,针对企业内训师“兼职多、专职少”“专业技能强、授课能力弱”等问题,连续5年开展企业内训师“星火计划”劳动和技能竞赛,有效激发企业主体作用,创新构建职工培训新生态。京津冀三地开展“创新京津冀”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聚焦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方向,选取网络安全、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航空航天模型加工、机器人系统集成四个赛项,吸引带动广大职工学技能、练本领,助力区域协同、科技创新、产业融合。

工会组织以数字技术赋能叠加产业需求为导向,聚焦提升技术技能能力,完善各级各类劳动和技能竞赛的运营机制,鼓励立足岗位创新创造,帮扶职工提能攻关,优化技能人才分类分层发展的制度环境。在企业层面,广泛深入开展“四技五小两比”创新创造活动;在社会层面,创新组织全国性、行业性、区域性劳动和技能竞赛,激发广大职工学习热情和创新活力。

延伸服务阵地,织密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防护网

服务力是工会履行维权服务基本职责、满足职工实际需求的能力,是工会组织群众性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工会通过履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本职责,成为职工群众信赖的“娘家人”;另一方面,工会把竭诚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工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职工群众提供精准、贴心的服务,成为让职工群众倍感温暖的“贴心人”。当前,平台经济催生的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劳动者原子化、劳动关系模糊、社会保障缺失等现象日益突出,工会通过创新组织形式,着力破解“入会难、服务难、维权难”的困境。

为进一步加强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心关怀和维权服务,中华全国总工会推动开展工会维权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三年行动。聚焦建会入会,持续抓好平台企业建会入会,努力做到“哪里有职工群众,哪里就要有工会组织”。例如,江苏南京市总工会用数字化手段成功“解锁”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集体登记、一键入会”的入会方式,解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线下“找不到”难题。浙江省总工会推进新业态行业工会建设,以货车司机等四类群体为重点,逐步向网络主播、家政服务人员等拓展,广泛吸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入会并提供各项服务。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工会组织,不仅要“建起来”,更要“转起来”。各级工会组织充分发挥群团组织的优势,围绕劳动基准、算法公平、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工会帮扶等,以维权服务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为重点,不断将组织和工作向新兴领域延伸。推动平台企业建立与工会或劳动者代表的协商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人身伤害意外保险、工会医疗互助等多重保障,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服务工作体系。例如,饿了么工会建立健全全网职代会制度,完善协商协调机制,固化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委员会、蓝骑士争议调解中心、线上线下调解工作室(阵地)、骑士规则中心、恳谈会、圆桌会等争议解决创新成果,不断丰富平台与骑士协商协调机制,实现争议源头预防化解,全面升级骑手权益保障措施,推动企业与骑手互利共赢。

(作者: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工会学院院长 李珂)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