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对肖飞生活糜烂的举报演变成全网对教育公平正义的集体叩问,这或许并非举报人的初衷,也是大家始料未及的。
然而,随着对董袭莹家庭背景和医学资质的讨论,这场全网的关注热点已经从道德吃瓜变成对协和4+4公平的质疑,似乎变得更加高尚了。
董袭莹背靠正局级的国企(中冶建研院总经理)老爸和副处级(北科大副院长)老妈以及未经证实的家庭关系。
在国外野鸡大学转了一圈,野鸡变凤凰,回国协和4+4,凭借一篇正文30页的博士毕业论文,顺利走向协和手术台。
网友并没有止步于此,通过对协和历年4+4录用名单的查阅,网友很快发现一些与董袭莹经历类似的人员。
例如,盛玺澄。她是北京协和医学院“4+4”试点班2025级冬季招生拟录取学生。
根据网络信息,盛玺澄的教育路径显示:其早年以文艺特长生身份进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后通过推荐进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本科,再被推荐至协和医学院“4+4”项目攻读医学博士。这一路径被部分网友认为可能涉及家庭背景或特殊推荐机制。
与之相反,陈月如的故事含金量却在这种对比中增加,她的故事被大家转发。
据媒体报道,陈如月2017年参加了高考,并顺利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录取,专攻当时热门的金融专业。
进入大学以后,陈月如决定将自己的学习方向转向医学领域,大四期间,她一边准备本科毕业的工作,一边通过自学、参加学术讲座、参与科研项目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并尝试申请北京协和医学院的“4+4”医学教育模式。
这一项目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医学人才,通过四年的非医学教育与四年的医学教育相结合,最终授予临床医学博士学位。然而她未能如愿被录取。
为了心中的梦想,她决定重新高考。2024年的6月,陈如月再次勇敢地站在了高考的考场上。考试结束后,她收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她的分数已经超过了上海交大医学院在上海综合评价批次的录取线。
陈月如这种正儿八经的高考杰出学子,能够考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能够二次高考上海交大医学院,为什么在申请协和4+4的时拼不过董袭莹等人,引发网友的感慨和思索。
或许陈如月这样的人本来是应该进协和的,但由于“竞争激烈 ”没能考入,现在大家已经知道这个竞争激烈的原因了。
协和等国内少数医学院“4+4”模式的初衷应该是好的,比如可以吸纳计算机、材料学等跨学科人才,推动精准医疗发展。
但当跨行学生凭借高学历和资源优势“插队”进入医疗行业,普通医学生的努力是否被贬值?
更重要的是,患者作为医疗服务的最终承受者,他们的权益能否得到充分保障?
这起桃色事件如果能引起全社会对这些问题更严肃的讨论,促进我们的医学培养体系更公正完善,也许是坏事变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