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香港。

几个古惑仔,看着两个未成年小女孩,起了色心:皮薄馅靓…

突然,一个女人发了疯似的,挥舞着菜刀,操着一口普通话:你们敢再过来一步试试!

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女人叫板的,是当地的地头蛇…



事情还得回到几个月前。

女人名叫臧姑娘,山东人,带着俩女儿,本想着跟随丈夫去泰国。

没想到,当头一棒。

丈夫早已另娶,还有一个一岁半的儿子。



婆婆“好心”地说:你来做小房,保你衣食无忧,只需要伺候大房即可…

面对丈夫一家对婚姻的背叛,臧姑娘哪里肯?

不想让家里人担心,臧姑娘带着两个女儿,先去了香港。



人生地不熟,甚至一度被认为偷渡,非法居留…

背井离乡,她没有选择依赖男人或家人,而是靠自己的双手,拼命打工,帮人洗车,做洗碗工、月饼售卖员,甚至一天打三、四份工…

到后来,在走投无路之下,尝试开起了水饺摊,眼见就要受到地头蛇的欺负…



以上这个片段,来自马丽首部“大女主”电影《水饺皇后》。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导演刘伟强,演员马丽,惠英红,朱亚文王祖蓝,薛凯琪等人出演。

网友评论:本来以为是一部爽片励志片,但没想到还是被打动,一些久违的逝去的精神又回来了,看完心里有一股暖意…



《水饺皇后》的开始,似乎是一个有些苦情的故事。

但臧姑娘偏不那么书写人生。

这女人就算被背叛,居然咬着牙也要对丈夫说:你记住,不是你抛弃了我们,是我们抛弃了你!

人有时候,争的就是这一口气。

这一口气,特别重要,贯穿了整部电影,也贯穿了臧姑娘的一生。





你知道她是怎么试出第一碗符合广东人口味的水饺的吗?

靠的不是天赋异禀,也不是开金手指,在那个没有互联网,没有快速反馈,也没有什么攻略的时代,她靠的全是绷着一根筋的察言观色。

食客们嘀咕了一句“皮太厚”,立刻连夜擀面皮琢磨,哪怕手都擀出茧子,变形,就为了食客能满意,哪怕愿意再买2块钱的饺子都好…





凌晨备料到不眠不休,手指上永远占满面粉,弯着腰揉面团到天亮…

不是怕辛苦,中国人从来不怕苦,比苦更怕的,是穷,是没有尊严。

是卖不够饺子,女儿的学费又凑不够,是卖不够饺子,一家人又要回到那个被伤害被背叛刚来到香港一无所有的绝望时刻…

她的初心,是那样的朴素,本能,原始,又是那样的强大,那是一个母亲,要靠双手,守护家人,守护尊严的故事…





这部电影的魅力不仅在于臧姑娘的个人奋斗,还在于展现了一个时代里的人们相互扶持的精神,是真正的群像电影。

香港那个时代的摊贩们,虽然自己并不富裕,甚至连基本的生存都困难,但他们依然愿意将自己的一点点资源与别人分享。

糖水伯愿意把自己的摊位让给臧姑娘…



警察抓摊贩是职业,下了班也是想吃一碗饺子的职场打工人,也是吃饺子缓解思乡之情的普通人…

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真实的人…



房东甚至愿意把观音送给臧姑娘,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等于是把运道给了臧姑娘,那是多大的祝福啊…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善意,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为臧姑娘带来了希望,这种彼此的性命相托,不就是“狮子山精神”吗?

尽管被生活磨蚀了棱角,尽管被生活甩了一巴掌又一巴掌,但心中还有余力,愿意保留著一丁点星火,愿意会为不切实际的东西,去花本就所剩不多的力气,愿意会为遥遥无期的憧憬,去咬牙继续奋斗,断气方休…



他们守望相助,共渡难关,每一个人的善意相助都是臧姑娘得以成功的基石…

在这个日渐原子化的时代,我们还是会为这样真情实感而打动,不得不让人想起罗文那首,几乎和臧姑娘的故事同一时代的歌《狮子山下》:

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





回到主角臧姑娘,她似乎一无所有,还带着两个女儿,在那个艰苦的时代,你不禁为她想:

世道这么艰难,做个依附自己老公的女人不好吗?在生存面前,这似乎是一个并不可耻的选项…

但她有一种一定要靠自己的原则感,一种一定要靠自己的倔强与韧性。



她看似一无所有,但她有独自对抗生活的执拗,和勇于面对苦难的骨气。

虽然赤手空拳,虽然身无长物,但她始终相信自己的双手。

这不就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笃信的品质,我们唯一相信的,就是这一双手,我们要争的,就是这一口气。

手上有茧,心里不慌,天道酬勤,这就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品质,我们总是相信勤劳,相信双手,相信靠着手艺,一定可以找到活路…



每一次剁肉馅,都带着关关难过关关过的刀起刀落…

每一次擀与打,像是某种对命运的对抗。

每一次揉与搓之间,像是能握住命运。

码头没有我的位置,没有一张桌,我就另开一张桌,自己让自己上桌!







为了让女儿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为了让一家人活得更有尊严,什么苦都能吃,自食其力,这就是大多数的中国人:

面对茫茫未知,捏出来的水饺不正像一条条小舟,带着两个女儿,渡过苦海,到达尊严与幸福的彼岸…

这样的故事过时吗?我并不认为是过时的,相反,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在这个无数人咬着牙,卯着劲儿找活路的时刻,我们特别需要这样的电影…









而这样上桌的“大女主”的故事,不得不让人想到:马丽。

《夏洛特烦恼》里的“贤妻”马冬梅,《独行月球》里被当做客体暗恋的马蓝星,《羞羞的铁拳》里的“傻白甜”马小,再到《抓娃娃》里对儿子的教育根本没啥话语权的春兰…

观众似乎对马丽眼熟,但又只是一个侧面。

“搞笑”之外,屏蔽了太多本该有的光芒和特色,200亿喜剧女神,始终是女神,女神是摆在那被人欣赏的,而大女主则是有自己生命力的…

直到《水饺皇后》。

看这部片,有意思的是,你无法不想到一种暗合。

一开始不被认可,只能演一些边缘型的角色,演技很好却苦于没有机会…



但再苦再难,放弃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选项,因为“我只会演戏,我也只喜欢演戏”。

让人想起臧姑娘那一句,我就喜欢做水饺,水饺是我的第三个女儿。

是没有任何退路,更是一往无前,是破釜沉舟,更是孤注一掷…



同时又有一种野草般的乐观在。

外形“平平无奇”,不就正好什么都能演吗?观众不记得我,这不就是最好的角色吗?

她和臧姑娘一样,始终有着左右变通的灵活性,什么都能做,尝试不同的角色,就是演员最重要的,千人一面…



马丽演戏,演得看似特别自然,轻松,似乎是即兴发挥,但只要你问,她就能给你讲出一堆,起承转合皆有章法,完全是个学院派…

就像臧姑娘,为了做出更受客人喜爱的饺子,通宵研究,精进技艺,能做到这个程度不多,臧姑娘又何尝不是水饺界的学院派呢?







为啥对演戏这么热爱?

因为她永远记得,2005年在戏剧小剧场的演出,没想到自己演嗨了,观众也笑翻了,那感受,太好了,她感觉自己在发着光…

面对喜剧,她从来感恩,坦坦荡荡:喜剧看到了我,我是那个幸运的人,我永远也不要撕掉喜剧女演员这个标签,是个宝贝!



就算是做喜剧女演员,她心中是有自己的坚持。

演喜剧不能只是下三滥的梗,不能只是挤眉弄眼扮丑,更是需要角色符合逻辑,让角色自己长出生命力,这就是把尊严还给喜剧…

这种为尊严争一口气,不也活生生就是臧姑娘一直在争取的吗?

哪怕有更简单的路,哪怕找个男人就能更好的生活,但她要的,从来是尊严,是底气,是骨气…

是啊,一路上,从话剧,到喜剧,到春晚,到大银幕,从《夏洛特烦恼》到《独行月球》再到《抓娃娃》再到《第二十条》勇夺百花奖女主,再到第一部“大女主”电影《水饺皇后》…



戏内戏外,马丽和臧姑娘,竟然形成了完美的镜像对照。

同样依靠自己,同样抓住机遇,坚守坚持,捍卫自己的尊严,不怕偏见不怕输…

我想,这是马丽出道二十年,历经高山低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依然想要表达的,那就是:

每一个不服输的,靠自己双手拼打出来的人,都值得上桌!

臧姑娘和马丽的故事都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原则,依靠双手,我们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活得更加有尊严。

而这份坚持,也正是每一个不服输的“平凡人”,最值得理直气壮为自己骄傲的品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