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信部批复国铁集团的5G-R的试验频率,说人话就是,铁路的专网通信从2G直接迈向5G,这个不是给高铁乘客用的,而是解决铁路智能化的必要频率资源,铁路产业生态,不再受制于运营商的公网通信能力,而是自成产业生态,这对于高铁国家名片打造非常有利。铁路产业形成的5G-R专网通信技术,很多场景都适用于汽车。
我不是搞铁路的,我更关心的是,同样需要高速率、低时延、高可靠的汽车5G-V通信,为啥搞到现在,也没有专网频率。从4G的LTE-V,到5G-V2X,汽车与通信行业搞了很多年,逐步偃旗息鼓了。通信行业认为,汽车车企都在搞单车智能,对于外部通信需求并不强烈,通信行业很难赚5G专网通信的钱,自然没有积极性。汽车行业用公网通信,汽车导航还不如手机导航,汽车与汽车碰撞、汽车与道路碰撞事故层出不穷,这些不是技术不能解决,而是产业协同问题解决不了。如果铁路交通、航空交通安全也按照汽车这样的安全水平,早就关门大吉。
目前,全国20多个城市建设了车路云一体化的示范项目,目的是想建立5G-V2X车联网应用场景,然后可以赚车联网专网通信服务的钱。目前的状态是,车企并不为这些示范买单——单车智能的竞争都要了命,再搞赔钱的外循环,有哪个车企可以确定自己能活到车主愿意交车联网通信费那天。所以,借鉴高铁的产业生态,车路云得控制在一个企业集团手里,才有可能实现局部的车联网生态。显然,车、路、云是不同的三个产业,要共建生态,难如登天。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特斯拉自己搞低轨卫星互联网,谋求自己解决生态内创新问题。吉利搞卫星通信也是类似的,最终汽车行业要为建立自己的专网通信,才能解决自主创新问题,否则任何智能网联创新,都等于和竞争对手共享。毕竟,运营商产业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它们没有帮车企保守商业秘密的能力。
在可预见的未来,道路交通行业有可能也谋求获得交通5G专网频率,一方面确实有专网应用场景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行业通信成本。在交通领域才有毫秒级低时延、高可靠、高速率需求,老百姓刷刷短视频的这种需求,根本发挥不出5G高性能的技术优势。如果新能源车开始缴纳养路费,道路交通行业就可以缓口气,就有了智能道路研发投入能力。车与路的融合创新就有了基础,至于用的是公网,还是交通的专网,这个等创新场景出现,自然就有了分晓。毕竟,5G的底层技术是通用的,用谁的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商业模式。眼下各自为战,谁也没有办法搞出新的商业模式。
接下来各地招商投促部门围绕汽车产业搞产业创新,也可以借鉴5G-R铁路专网产业生态的创新溢出,研究哪些专网创新可以用到汽车产业。毕竟,类似L4级快递无人车的路权是在地方的,车辆的智能化,得满足地方的社会发展需求,不交养路费,生产车辆不给地方创造税收和就业,难道连车辆使用当地道路,污染当地环境,难道连通信费、停车费、充电费也可以不交给当地吗。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交通工具的智能化意味着造车门槛变高,产业集中度会提高,二三线城市发展产业难度增大。要围绕车辆形成产业,得从路权上做文章,智能道路恐怕是为数不多有创新空间的地方。车联网产业发展了15年都没有形成商业模式,关键原因都是在琢磨路侧,是时候琢磨路内可以做点啥了。铁路已经打样在前,各地产业招商投促部门可以借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