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勒出数字中国建设的下一程路线图。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已成为核心生产要素,而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则是支撑数据要素高效流通、释放数据价值的关键载体。
在日前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统筹推进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
近日,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举行,本届峰会主题为“二十五载奋进路数字中国谱新篇——数智引领高质量发展”,聚焦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勾勒出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战略蓝图。这场峰会不仅是政策落地的“风向标”,更是技术创新与产业变革的“试验场”。
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布局成为与会嘉宾关注的重点。
而当我们“拆解”这场峰会,会惊喜地发现,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正经历着一场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华丽蜕变。其不再仅仅是停留在宏观规划层面的宏大构想,而是一步步深入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旨在将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技术、每一处应用都落到实处。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的“疾走”
我国数据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广阔,市场空间巨大,要深化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深入推进,数据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数据生产、存储、计算、流通和应用等各环节发生新变化,数据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乘数效应进一步释放,我国海量数据资源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逐渐转化为经济增长新动能、国家竞争新优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促进数据共享”。2022年12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更是构建起我国数据基础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以促进数据合规高效流通使用、赋能实体经济为主线,着重强调促进数据可信流通。
在此大背景下,国家数据局顺势成立,并明确提出围绕网络设施、算力设施、数据流通设施、数据安全设施四大方面,以及数据汇聚、处理、流通、应用、运营、安全保障六大能力,全力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数据要素X成为本届峰会的关键。
从建设现状来看,中国在网络与算力基础设施领域已处于全球领先地位。2024年,我国新建光缆线路长度856.2万公里,全国光缆线路总长度达7288万公里。截至2024年底,全国移动电话基站总数达1265万个,比上年末净增102.6万个。其中,4G基站为711.2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1.8万个;5G基站为425.1万个,比上年末净增87.4万个。
扎实的网络基础也让我国数据资源规模优势持续扩大,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活跃度稳步提升,各类主体加快人工智能布局投入,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进程进一步提速。
2024年,全国年度数据生产总量达41.06ZB,同比增长25%,增速提高2.56个百分点。人均年度数据生产量约为31.31TB,同比增长25.17%,年度数据生产总量和人均产量实现同步跃升,智能家居、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智能设备数据增速位居前列。
同时,算力基础设施加快布局。2024年,全国算力总规模达280EFLOPS,八大国家枢纽节点算力总规模达到175EFLOPS。智能算力规模达90EFLOPS,在算力总规模中占比提升至32%,为海量数据计算提供智能底座。
如今,人工智能向千行百业渗透,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和数据要素价值机理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企业数据价值挖掘重心从服务自身数字化转型向数据要素化、市场化拓展,数据跨主体流通、跨行业应用、跨场景赋能的乘数效应加速释放,在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诸多成果和新进展得到了充分展示。
AI激活产业链活力
从“大写意”走向“工笔画”
作为新型的生产资料,数据具有诸多不同于其他生产要素的独特特性。这种独特性决定了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绝非单一环节的孤立工作,而是全产业链的一项“集体运动”。
早期,国家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侧重于宏观战略布局,搭建起整体框架,如同绘制一幅大气磅礴的“大写意”画作,确定了网络设施、算力设施等关键领域的发展方向。
如今,随着建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以DeepSeek实现推理算力成本的指数级下降带来的AI浪潮之下,产业链也开始进入精雕细琢的“工笔画”阶段,对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度打磨。
产业链着力国产替代。
“让企业唱主角”是本届峰会的一大亮点。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大市场建设中,企业的参与至关重要,峰会期间,多项关键技术突破与成果展示展现了我国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硬核实力。
模组的创新降低开发者的接入门槛。
在采集侧,星闪模组和开发套件的出现,为数据采集带来了变革。星闪技术凭借超低时延、超高可靠、超大带宽的特性,在智能汽车、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等领域构建起全新的数据采集生态,配套的开发套件则降低了企业接入门槛,让中小科技企业也能基于星闪技术开发定制化数据采集方案;维控科技全栈自研工业软硬件产品,在工业自动化领域掀起国产替代浪潮,其自主研发的PLC、人机界面、变频器等硬件产品,深度适配国内工业场景,解决了工业数据采集的“卡脖子”问题。
传输侧创新重构算力基础设施。
在传输侧,超聚变FusionOne AI大模型一体机提供全算力兼容、能力开放的算力底座,本地化部署保障数据、模型安全,协同生态伙伴,一体化部署算力、模型、应用,让企业AI应用快速落地。
存储正成AI基础设施的关键支撑。
在存储侧,华为FusionCube A3000以先进的数据存力重塑AI时代的数据基础设施。它采用分布式存储架构,可实现EB级海量数据的存储与管理,满足AI训练、大数据分析等场景对存储容量的严苛需求。在AI应用中,FusionCube A3000支持数据的高速读写和并行处理,为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提供稳定、高效的数据支撑。
铁路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智能化运维。
在应用侧,易控智驾的无人驾驶技术为矿山数智升级注入新动能。在传统矿山开采中,人工驾驶存在效率低、安全隐患大等问题,易控智驾通过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矿卡系统,实现了矿山运输环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中国国家铁路的铁路全场景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覆盖铁路线路、桥梁、隧道、车站等全场景的数字孪生模型,将实际铁路系统的物理状态和运行数据实时映射到虚拟空间,实现对铁路设施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智能化运维。
产业链的齐头并进带来的也是城市的智能跃迁。以福建省为例,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前沿阵地,在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绩斐然。
应用场景的数智化在峰会随处可见。
福建把信息化数字化发展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统一谋划、统一实施,先后制定实施5份数字福建五年规划,并配套编制年度工作要点。
在数据汇聚共享方面,福建公共数据汇聚共享平台接入省市2000多个政务信息系统,基本实现全省政务信息系统的“应接尽接”、公共数据的“应汇尽汇”。这一平台的高效运作,使得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数据能够实现互联互通,为政务服务的高效化、智能化提供了有力支持。
前不久,福建还提出打造“数字一栋楼”政务服务体系,将线下一栋楼转化成“一张网”的线上一栋楼,让老百姓办事可以“一网通办”“一网办妥”,极大地提升了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和群众的满意度。
在算力建设上,福建也在积极布局。目前,福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与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集美大学、国投智能、新大陆、南威、博思等184家高校企业完成签约,签约算力超400P,已与300余家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在政务、制造、农业、海洋、航空等领域打造70余个创新应用方案。与博思数采、南威软件、智子引擎、国投智能等联合发布等多个原生大模型。
勾勒数字中国建设新蓝图
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通过建设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实现“汇通海量数据、惠及千行百业、慧见数字未来”的美好愿景,这一美好愿景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因此,国家数据局提出了三阶段目标来指导推进。
数智引领高质量发展。
第一阶段,到2026年,利用2—3年左右时间,开展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试点试验,支持部分地方、行业、领域先行先试,丰富解决方案供给;第二阶段,到2028年,建成支撑数据规模化流通、互联互通的数据基础设施,基本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行业的规模化数据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的基本覆盖。第三阶段,到2029年,基本建成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主体结构,初步形成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基本格局,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在相关专家看来,针对算力瓶颈,应持续加快构建“云边端”协同的多元算力网络。如浪潮提出的“算力高速公路”概念,通过异构算力池化和推理效率优化,可将GPU利用率提升40%以上。在AI领域,应聚焦行业垂直模型研发,如国家电网的光明电力大模型已实现故障预判准确率超95%,这种“场景化突破”模式值得推广。此外,需加大对开源生态的投入,阿里云通义大模型开源社区已吸引29万开发者,为技术自主创新提供了新范式。
而在人才方面,高校应打破学科壁垒,借鉴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医学”双学位项目经验,培养复合型人才。企业需深度参与产教融合,如华为与高校共建的“智能基座”项目,通过真实业务场景实训,使学生项目实战能力提升70%。同时,需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将数据治理、安全合规等能力纳入数字人才评价体系,破解“重技术轻应用”的误区。
二十五载奋进路,数字中国谱新篇。
诚然,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如同一个缩影,从“数字福建”到“数字中国”,这场始于25年前的改革,正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开放协作”的智慧,勾勒出数字中国建设的下一程路线图。
采写:党博文
视频:莉君
编辑:博文
指导: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