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里约热泪奴



网上有一个视频,点击量还蛮高。

视频的相关介绍这样写道:视频拍摄于1973年初一早上,突然发现已经是50年前的事了。记得那天天刚蒙蒙亮,村里的鞭炮声就响成了一片,外面的雪下的很大,母亲在煮饺子,父亲准备放鞭炮,我穿上娘做的新棉衣,年味很浓很浓……

视频显示,一个宁静的村庄,雪花飞舞,鞭炮声与鸡鸣声此起彼伏,家家户户亮着灯——看起来应该是电灯——烟囱里飘着袅袅白烟,门口隐约还贴着对联,树上更有一只飘荡的地大红灯笼……好一派袢和盛景。

视频的标题是:

猛然发现1973年已经是50年前的事了,路过的打个招呼吧,那时你多大?“

很多人的怀旧情绪由此被激发。

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太扯了!作者1973年拍的视频?用的什么器材?那时候连相机都很奢侈,胶卷还是黑白的!“

另有人跟帖说,“这个人是造假者,我提出质疑,他就删我的留言,连删了三次,我们要揭露这样的造假者。“

出现这样的质疑是很正常的。

1973年啊,正是文革如火如荼的年代,物质匮乏,别说相机是奢侈品了,钢笔都是稀罕之物。在彼时的乡村,谁家有摄像机能够把这些摄下来?哪个乡村在那个年代就通电了?反正我老家是90年代才通上电的。

再说,文革期间春节都取消了,还允许贴春联、挂灯笼?它们不是破四旧的对象吗?

1967年1月29日,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关于1967年春节不放假的通知

当前正处在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展开全面夺权的关键时刻。根据广大革命群众的要求……决定1967年春节不放假;职工探亲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暂停执行,以后再补。

18岁的上海玻璃机器厂青年工人章仁兴正是发出“广大革命群众要求”的第一人。他投书《解放日报》,在全国最先发出倡议:“在两条路线和夺权斗争进行得这样尖锐激烈的时刻,我们怎能丢下革命和生产,回乡去过春节呢?不能!不能!坚决不能!”

直到1979年1月17日,《人民日报》上发表有针对性的群众来信:《为什么春节不放假》《让农民过个“安定年”》。到了1980年,中国才恢复了春节传统。

所以,视频中的1974年的春节镜头,很值得怀疑。

它一定是被加工、美化了的结果——这个为文革加载滤镜的视频是一个隐喻,它告诉我们,今天,一定要警惕有些人刻意美化那个非人时代。

凤凰网历史频道曾有一个关于文革的在线调查,结果非常惊人:支持文革的网友多达58%, 反对者仅42%——这个调查也许不权威,数据有出入,但要说如今还有许多人在怀念那个时代,或者对那个时代寄予了不切实际的幻想,是没有问题的。

2018年01月03日《中国青年报 》——向这份报纸致敬——有一篇文章,标题叫《让年轻人记得文革给我们留下的阴影区》,文章写道:“两年前,一家网站在街头访问了不少人,“请用一个词形容文革”,答案包括“焕然一新”“精神自由”“理想主义”“基本上不了解”。一个姑娘被问到“文革当中有没有什么事是你特别不能接受的”,她的回答居然是“南京大屠杀”,一个小伙子则说“古代的,我还真不知道”……

这令人悚然心惊。

那是一场给中华民族带来巨大灾难的已经被彻底否定扫进历史垃圾堆的运动。干部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知识分子统统成了“臭老九”而遭到歧视,家庭成分和出身背景有问题的人更是专政对象……那场浩劫,几乎无人幸免。

但是,到了今天,竟然有无数人怀念它,一些没有经历过文革伤痛的人,更倾向于相信文化大革命是一次镇压贪官富二代,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运动”。之所以这样,与一些人刻意美化那个时代有很大关系。就如前面那个视频所呈现的一样,如此安宁袢和,几乎就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桃花源。

这样的桃花源即使存在,也只可能存在于改革开放之后。是改革开放改变了这一切。今天的时代当然也存在许多问题,但这并不能成为我们要回到那个荒唐年代的理由,而只是向前走,用改革的方法去改变它。

或者,曹景行先生有个建议值得尝试:可以搞个文革体验基地,文革支持者优先体验。老的关牛棚,小的上山下乡,轮流批斗,每星期武斗一场。发粮票、油票、肉票、布票、肥皂票,只许看样板,绝对不许上网、玩手机。起码半年,不够再延长。

今天,运载我们的是“现代文明最后一趟末班车”,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再说一遍,我们要警惕有人美化那个非人的时代,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告别文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