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哲学的相对性原理或相效性原理、差异性原理或差效性原理和多样性原理或多效性原理揭示了事物和人们言行的相对性、差异性和多样性。有些分歧和异见无关紧要,“无伤大雅”,比如:杭州市府在行政区划的调整中保留了上城区,取消了下城区,市府的行政区块调整规划反映了杭州市经济地理和人口聚积等城市资源的现状和变动趋势。
市府尊重民意,开展“电视问政”、“网络问政”,出于中华文化“对称之美”的欣赏,自己当时想到了保留“下城区”名称的可能性,以形成上城区和下城区名称的“上下对称性”,有上无下,或有下无上,名称的破缺不太符合中国文化的“风水意识”。假如同时取消上城区和下城区的称谓,那么“中城区”、“钱江区”、“柳浪区”等都可以作为“候选名称”。
有些分歧和异见事关“大是大非”、不可忽视,比如:格力集团的“铁娘子”董小姐在最近一次的公开发言中谈及了“海旧间谍”问题。在董小姐执掌格力期间,公司不会聘用海归留学生,理由是董小姐不是“破案人员”,不知在海归人员中“谁是间谍,谁不是间谍”。不排除董小姐在连任董事长之后“得意忘形”、“忘乎所以”,发表了一番冲动言论,山西省留学生协会最先回应,对董小姐“不用海归人才”的说法给予严厉的声讨和谴责。
历史上的海归人才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建设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比如:恩来和小平同志早年到法国勤工俭学,算得上中国20世纪早期的海归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恩来同志为中国的“四个现代化”擘画蓝图、呕心沥血。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宏伟事业的总设计师,早年的留学经历是小平同志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效应”和“开放效应”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海归人才在多个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凭借国际视野、跨学科背景和前沿性技术经验,海归人才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尤其是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海归人才的关键作用不可替代。
海归人才在科技创新方面带回了先进的科技理念和技术,推动了科研范式的革新。归国人才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占比显著高于本土人才,他们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算法模型,还引入了硅谷的科技开发文化和欧洲的产学研协作经验。海归人才促进了科研范式的革新,推动了高校实验室与产业界的联合研发和技术创新。
在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和未来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北京有60%的归国留学人员分布于这些新质生产力领域,除了技术研发的贡献,他们还在商业模式迭代和国际资源链接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通过举办创业大赛和项目对接会,海归人才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举例说来,在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中,70%的入选者有海外留学经历,这些海归人才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领域担当了主力军和先锋队。尽管董小姐嘴上说不录用海归人才,但“刀子嘴,豆腐心”,格力研发团队有127名海归,主要集中在芯片和新能源领域,董小姐的“言行不一”不一定反映了企业人才管理的自相矛盾,可能是董小姐“网红心态”的做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