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多年的曲江文旅,交出2024年答卷时,会发现有了微妙的新变化。
最明显的是业绩改善,公司全年实现营收12.53亿元,尽管净利润为-1.3亿元,但同比亏损收窄32.79%,扣非净利润同比收窄41.09%。
这家地方国资文旅企业,在经历深度调整后展现出财务的“韧性修复”,应收账款规模缩减21.34%至8.13亿元。
不仅是报表变得“好看”起来,拆解曲江文旅年报和各项动作发现,这家依托“轻资产模式”运营西安核心文旅资源的地方国企,在主营业务上亦有了值得期待的变化和预期。
旅游景区流量变现上,公司通过沉浸式场景革命、开发二次消费产品,并在2024年启动知识产权注册的IP战略,将景区从“流量入口”转化为商业价值和文化资产。
主业聚焦上,公司开始在地方政府支持与市场化运营之间寻找平衡点,以旅游景区运营管理为基础,叠加“演艺+酒店餐饮+文创+科技”等多元产业生态和新产品矩阵,更多地向市场化要经营增长和空间。
这种悄然上演的变化,曲江文旅在地方国资文旅企业的共性困境中,似乎找到了转型的方向,某种程度上,也暗藏西安文旅下半场的转折点,从“流量红利”调头转向“价值深耕” 。
亏损收窄32.79%,财务韧性初显
4月29日,曲江文旅(600706.SH)发布2024年年报,全年实现营收12.53 亿元,同比下降 16.68%;归母净利润亏损1.31亿元。
公司虽仍未扭亏,但相比2023年亏损1.95亿元,公司2024年的归母净利润亏损同比大幅收窄32.79%。扣非归母净利润相比2023年亏损2.22亿元,大幅缩减至亏损1.30亿元,实现连续两年亏损额下降。
曲江文旅的亏损收窄,得益于公司的成本控制、回款效率提升及处置资产“回血”,折射出这家地方国资文旅企业,在经历近几年的深度调整后,初步展现出的“财务韧性”。
2024年公司期间费用为2.92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5321.34万元。其中,销售费用同比减少19.27%,管理费用同比减少10.66%,财务费用同比减少24.63%。通过严格的费用管控,公司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营压力,提升了整体经营效率。
作为地方国资文旅企业,公司收入主要来自政府委托的景区托管服务,应收账款长期占营收比例较高。2023年,公司计提信用减值损失2.97亿元,直接导致当年亏损扩大至1.95 亿元。
但2024年明显的变化是,托管方加快支付管理酬金,回款周期大大缩短,反映出地方政府对文旅产业的财政支持模式正在从“输血”转向“造血”。
政府管理酬金周期缩短,对业绩的贡献,清晰地体现在了财报上,2024年第四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4949.92万元,环比增长699.48%,成为全年减亏的关键。
另一方面,曲江文旅亦通过资产处置“回血”,为减亏做努力。2024 年,通过剥离低效资产,大幅减少了应收账款。
年报显示,曲江文旅2024年应收账款余额降至8.13亿元,较2023年同期的10.32亿元显著减少21.34%。
同时,公司依据坏账准备计提政策,综合相关欠款方期后回款情况、应收款项清偿计划书及信用风险政策判断,对该部分款项采用单项风险组合计提减值准备,并采用“清偿计划书+期后回款”的组合回款,坏账准备增幅收窄。
这一调整带来直接效益:2024年信用减值损失仅3377万元,同比减少2.6亿元,坏账风险得到稀释。最重要的是,曲江文旅通过“瘦身健体”聚焦核心景区运营,为景区IP 化、新产品运营和产业生态转型腾出资源空间。
IP运营破题,文化资源“资产化”
作为国内头部的文旅企业,曲江文旅手握“一把好牌”,运营管理西安多个核心文化旅游IP,如5A级景区西安曲江大雁塔·大唐芙蓉园、西安城墙景区,4A级景区曲江海洋极地公园,以及大唐不夜城等。
旅游景区运营管理业务收入为公司的主营业务,占总营收的比例为52%。传统景区运营模式下,“门票收入”是景区的主要收入来源,然而门票经济这种商业模式,因其单一性和依赖惯性,使得景区发展极易受到游客数量波动、季节因素等影响,暗藏市场风险。
曲江文旅旗下景区,和全国5A、4A级景区一样,普遍面临“购票人次下降”“二次消费收入占比较低”“经营性资产盘活”等痛点,但曲江文旅很早就捕捉到了这一行业痛点。
早在5年前,曲江文旅便开始文旅融合布局,通过沉浸式场景的重构和升级,以及景区二次消费新产品两张牌,从单一的景区运营商转型文旅融合集成商。
最为大众所熟知的,是现象级景区互娱演艺产品“不倒翁小姐姐”“盛唐密盒”,今年春节期间大唐不夜城街区依然为热门文旅目的地,经营收入超过2亿元,同比增长35%。
同时,叠加其他演艺产品如大唐芙蓉园景区《鼓》《梦回大唐》《大唐追梦》,西安城墙景区《梦长安》。曲江文旅旗下景区,直接带动西安文旅市场“账面繁荣”,游客停留时间和二次消费比例均有效延长和提高。
数据统计,西安接待游客 2375.12万人次,游客总花费 234.44亿元;游客人均花费987元,较2024年同期 增长1.26%;过夜游客人均停留天数为3.42天,较去年同期增长0.20天。
而2024年,曲江又打出一张IP破局的新王牌,明确将“知识产权登记与运营”列为未来战略尝试,试图将景区从“流量入口”转化为商业价值和文化资产,注册了“大唐不夜城”等13个核心景区商标。
以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为核心,通过IP授权、联名商品开发及沉浸式体验项目,实现多重变现,为公司未来经营提供一种可能。
如大唐芙蓉园的“芙蓉龙”IP,与农夫山泉展开跨界合作,推出联名款矿泉水,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生活消费巧妙结合。大唐不夜城“盛唐密盒”互动表演衍生出的周边商品吸引了大量游客。
景区IP化充满想象空间,意味着曲江文旅将文化资源“资产化”,2024年文旅IP商业化市场规模突破4300亿元,而曲江文旅拥有一众顶流IP版权,其IP授权、联名商品等均处于开发阶段,无疑有巨大的增量空间。
市场化裂变,多元新产品矩阵
作为国内文旅行业轻资产运营商,其核心收入主要依赖地方政府支付的项目管理酬金。
但2024年,一个明显变化是,其在逐步降低对政府类业务的依赖程度,以旅游景区运营管理为基础,叠加“演艺+酒店餐饮+文创+科技”等多元产业生态和新产品矩阵,打破资源壁垒,实现跨业务板块的流量共享与消费转化,向市场化要答案。
在景区管理运营上,曲江文旅打造景区新业态,通过实体演艺与文旅商业的有机融合,初步形成了“景区+演艺”组合产品开发和营销协同机制。其先后推出大雁塔水舞表演、大唐礼宾卫队,以及《鼓》《梦回大唐》等演艺产品,“不倒翁小姐姐”“盛唐密盒”等现象级互娱演艺。
报告期内,曲江文旅自主运营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全网曝光量达42亿次,景区运营管理营收达6.50亿元,占总营收52%,成为公司业绩的核心支撑。
酒店餐饮板块,曲江文旅则走主题化、精品化运营路线。如大唐芙蓉园芳林苑主题酒店深化唐文化住宿体验,御宴宫主题宴会餐厅及大唐不夜城老字号精致餐厅打造特色餐旅场景,唐华・华邑酒店彩丰楼餐厅获评2024年“黑珍珠一钻餐厅”授牌。
同时,公司以唐文化为核心,依托紫云楼、仕女馆等唐风建筑,布局文创、旅拍、文化体验及特色餐饮等多元业态。2024年,酒店餐饮板块营收为2.77亿元,成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
基于对旅游新场景和新业态的先知先觉,在特色节事活动创新方面,曲江文旅打造“长安灯会”这一城市级节事品牌,入选《非遗灯会旅游融合研究报告(2025 年)》案例。并实现跨区域运营突破,承办天津“第二届五大道海棠花节”。
市场化“突围”背后,与管理层调整带来的决策效率提升脱不开关系。2024年,曲江文旅管理层焕新,新任管理层平均年龄47岁,推动组织结构年轻化。
2025年,曲江文旅在产业领域的业态布局仍在继续。
譬如,以“诗歌长安,律动世界”为核心主题,曲江文旅将构建三大特色鲜明的文化IP 矩阵:在大雁塔北广场和大唐不夜城,以水为媒,持续深化“诗歌长安,水舞三秦”主题,打造灵动鲜活的诗意空间;于大唐芙蓉园景区,以礼乐文化为底蕴,深度诠释“诗歌长安,礼乐中华”主题,重现盛世华章;依托西安城墙景区,以城墙为载体,生动演绎“诗歌长安,家国天下”主题,通过三大文化IP矩阵,强化差异化定位与品牌塑造。
产业运营层面,通过三组垂直领域文旅融合项目实现价值延伸。非遗音乐舞蹈板块,以大唐芙蓉园为载体,整合西安鼓乐等非遗资源,搭建古典音乐与舞蹈传播平台,提升文化输出能力;非遗传统节日板块,围绕大唐芙蓉园与西安城墙,打造传统节日文化IP集群;非遗美食板块,以御宴宫为核心,构建美食文化体系,借国际美食节推动本土美食全球化。
此外,曲江文旅亦在多维度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推动非遗文化与景区融通,依托景区特色演艺、风俗、美食,实现非遗与旅游协同;以多个景区为基地,开发研学、游学和产教融合服务体系;以大唐不夜城为基地,开发“盛唐密盒”IP,整合文创等产业资源,拓展在线服务。
不难看出,在文旅行业深度变革的背景下,曲江文旅通过实施市场化运营战略转型,成功构建起更具韧性的市场化运营体系,不仅大幅提升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亦为可持续发展筑基。
这种转型实践不仅为企业自身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更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发展样本,对于推动文旅行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图片来源:曲江文旅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