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2025年国际棋联女子世锦赛对抗赛第九轮比赛,居文君执白弈和谭中怡,总比分6.5:2.5,提前三轮卫冕棋后,她也实现了自2018年至2025年连续五次夺冠的伟业。居文君回到上海后,晨报记者邀约其专访,听她讲述女子国际象棋中的“她时代”话题。


1991年,神奇的年份

1991年10月29日,只有21岁的谢军在菲律宾马尼拉战胜当时30岁、技术水平如日中天的格鲁吉亚名将齐布尔达尼泽,成为国际象棋历史上第七位女子世界冠军,同时也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位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也是第一位欧洲以外的国际象棋女子世界冠军。与1990年北京亚运会我国运动员在竞技领域取得的成就和突破不同,谢军的这个世界冠军头衔毕竟是在智力运动领域,这项历史性突破在全社会都引发热烈反响,那股影响力,很多人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1991年,从国际象棋·中国编年史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从某些玄学的角度来说,更是神奇的年份。也就是在这一年的1月底,一位叫居文君的女孩出生在上海;1991年5月底,一位叫谭中怡的女孩,出生在重庆。


她们20多年后,将分别成为国际象棋史上的第六和第五位中国“棋后”。

2017年,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谭中怡从乌克兰名将安娜·穆兹丘克(Anna Muzychuk)手中夺回“棋后”头衔。为什么要说“夺回”?因为在前一年,也就是2016年,正是安娜·穆兹丘克的亲妹妹,玛丽亚·穆兹丘克,从中国天才少女侯逸凡的手里夺走了棋后头衔。

随后,“国际棋联女子世界锦标赛对抗赛”这个舞台,就正式进入“中国时间”——也可以说,是进入了“居文君时间”。


是“时间”,也是“时代”

2018年5月,在上海和重庆举办的10轮对抗赛中,居文君以3胜5和2负,总比分5.5:4.5,战胜谭中怡,首度加冕国际象棋世界棋后;她也成为国际象棋第17位、中国第六位“棋后”;2018年11月份,俄罗斯北纬60多度的寒冷城市汉特·曼西斯克,居文君在8盘棋较量中击败俄罗斯选手叶卡捷琳娜·拉格诺(Kateryna Lagno),成功卫冕棋后。

2020年1月份,居文君作为卫冕冠军,直面俄罗斯美少女天才选手亚历山德拉·戈里亚奇金娜(Aleksandra oryachkina,1998年出生)的挑战,最终在上海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双双下足12轮后加赛,居文君最终以4胜9和3负,总比分8.5:7.5,再度卫冕成功。

2023年7月,居文君的挑战者变成了重庆选手雷挺婕,炎热的上海,更热的重庆,先后主办6轮赛事,双方棋盘上的局面比两地的天气更让人窒息,全部12轮比赛中,居然有9盘弈和,最终居文君以2胜9和1负,总比分6.5:5.5,艰难获胜。

2025年4月,居文君迎来挑战者谭中怡,时光仿佛转回2018年,但这次居文君是卫冕者,最终12轮赛制只下完9盘,居文君以5胜3和1负,6.5:2.5的较大优势获胜,第五次加冕棋后桂冠。

2018年11月份,居文君一年内两度加冕棋后时,她的教练、国际象棋特级大师倪华接受采访时曾对媒体说过这样一段话,“目前来看,居文君要比拉戈诺、穆兹丘克姐妹等差不多和她同时代的棋手,稍微好一点,希望她能继续维持优势,开创一个她自己的时代。”

从2018年到2025年,5次折桂,是“时间”,也是“时代”。当初倪华教练的预言很睿智,世界女子棋坛一度呈现“群芳争艳”的局面,但这种格局已经被居文君终结。


国际象棋历史上中国一共诞生了6个棋后,在今年世界对抗赛开幕那天晚上来了5个,她们合影留念,居文君自己也说这张照片特别有价值。(从左至右:许昱华、居文君、谢军、谭中怡、诸宸)同龄人、对手、性格、棋风

中国历史上,“一时瑜亮”的典故层出不穷。和居文君面对面坐着采访时,记者就以谭中怡作为话题切入口,从同龄人、对手,聊到性格、棋风。

居和谭都出生于1991年,从幼年、青年、成年时代,就比赛成绩而言,仿佛像一根灯捻的两根芯一样,始终绞缠在一起。

居文君其实也遭遇过“同龄人困境”和“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

2016年年底,居文君以413.33分的赛季总积分荣获2015-2016赛季国际棋联女子大奖赛的总冠军,按照国际棋联当时的规定,获得大奖赛总冠军的棋手将直接获得对抗赛制的女子世界冠军赛的入场券。2017年国际棋联女子世界锦标赛的冠军获得者将在下一届女子世界冠军赛上与居文君争夺棋后头衔。2017年,居文君参加了世锦赛,却在四强赛中输给了谭中怡,那一年,谭中怡最终成了中国第五位“棋后”。

还是在2017年,下半年天津全运会的国象赛场,居文君在决赛中再次负于谭中怡,国内冠军也被这个同龄人抢走了。

“世锦赛输给谭中怡后,她(居)很长一段时间调整不过来,之后的比赛也不理想。”当时的上海国象队领队、如今上海棋院竞训科科长王频老师回忆。


居文君对这段挫折经历也毫不避讳,她说那个阶段确实有点低谷,那时候自己已经26、27岁,就想着,算了,要不下棋就下到30岁吧……

可当时间来到2018年,剧情开始反转,居文君开始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故事。“以前我觉得下到30岁左右吧,后来一晃就到了。但现在水平还在上升,所以想尽量延长职业生涯,今年年底还有全运会,而且还想为国象推广做更多的事情,这次我去重庆参加一些校园推广活动,我才知道原来他们有些学校开展国象特色教育已经有50年历史,这其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居文君说。

关于个性、棋风,居文君评价说:“在中后盘,在残局处理上,我可能比她(谭中怡)更有经验一点,比她发挥更好一点。至于性格,我更加内向,更加沉稳,谭中怡更外向一些,棋风也一样。”


训练、AI、生活、目标

普通人对世界冠军选手身上所有的元素都充满好奇,比如大家常挂在嘴边的“训练”,其实就很少有人知道到底练什么。记者问居文君,为了这次的对抗赛,整个团队有针对性训练备战好几个月,那日常的训练到底是什么,居文君笑着说,“没有比赛的时候其实就是系统性的训练,每周练40-50个小时,有比赛的时候少一点。一般来说,上午花的时间比较多,因为按照自然规律,人的精力和体力,上午都比较集中、比较旺盛。倪华教练和外教,帮我在开局上练得比较多,然后中后盘再做一些习题,自己找解题思路。”

如今,人工智能、A I科技已经广泛应用于生活,实际上,国际象棋几乎是人类最早接受“人机对抗”的项目,1996年棋王卡斯帕罗夫与IBM计算机程序“深蓝”的对抗,几乎举世皆知。居文君说,我们现在训练也会借助这些科技力量,用“引擎”训练,电脑会帮忙分析最优解是什么,给棋手一个数值,一个参考路径,让你更快速、更有效率去思考、去判断,但比赛中,棋手还是要依靠自己的判断和演算,“人工智能的最优解,棋手很难模仿,更多是自己实战和判断。”

新媒体时代、短视频时代、刷手机时代,当被问到“你有没有自媒体账号?平时刷不刷手机”时,居文君笑着说,我也刷,但我没有自媒体账号,“有时候晚上睡觉前,我刷一会儿手机,偏历史类的纪实内容更感兴趣一点。”

居文君说,自己的偶像是谢军老师,不仅因为小时候学棋时的崇拜,更因为现在谢军老师做了很多推广国际象棋的工作,可以让这个项目在中国被更多人认可,让更多孩子愿意坚持,“我看过她很多棋,也看过她的自传,希望将来也可以成为她那样的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