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言人带你领略“津派文化”·走进东丽主题新闻发布活动,昨天在东丽湖畔举行。现场聚焦东丽区文化传承发展情况,从河海文化、红色文化、文博文化、工商文化、民俗文化、休闲文化六个方面,介绍该区的文化特质。
东丽区发于春秋战国,兴于明永乐年间,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既有历史积淀,又有现代活力。东丽区因河而生,因海而兴。两道古贝壳堤见证了沧海变桑田;非物质文化遗产漕运船模作品印证了由海船向内河漕运船只的演变过程;600多年的老姆庙、传承两百多年的宝辇巡游等,展现了东丽区河海文化特质。
红色是东丽区的底色。赤碱滩地下交通站的故事及“跑爷”魏义才、埋雷能手魏国亮、侦察勇士刘启成等一批革命英雄的事迹展现着东丽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胡张庄党史馆等红色阵地建设,持续激发东丽人赓续红色血脉的奋斗精神。
东丽区历史底蕴深厚,文博文化魅力十足。东丽博物馆2017年开放,4400平方米的展陈空间,荟萃了古贝壳堤、战国遗存、西汉窑址等多元展品,勾勒出区域发展脉络。天津华明机床博物馆作为收藏展示世界工业遗产的民营博物馆,集十多个国家500余台机床、2000余件机械藏品于展厅,立体呈现近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历程。
东丽区自古就是交通要道,由于三会海口港的兴盛,军粮城成为繁华的港口名镇。进入现代,航空、水路、轨道、公路立体化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工商业繁荣发展。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热闹繁华的市井烟火、和谐有序的城市文明以及不断涌现的创新产品和服务,都是东丽区工商文化生命力的真实写照。
东丽区的民俗文化特征鲜明、张力十足。大郑剪纸、民间传统插花精美绝伦,大杨宝辇、长祥高跷技艺非凡,赤土扣肉、骆驼房子烧鸡征服味蕾,排地歌谣幽默风趣,无极拳刚柔并济。该区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运用,建立了非遗数字资源库,让非遗既站在云端,又融入生活。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落户东丽经开区,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运用提供了新样本,注入了新活力。
东丽区还深耕休闲文化,坚持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以东丽湖地区为重点,以京津冀休闲度假目的地为定位,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抓手,整合东湖风景区、天津欢乐谷、东信花卉市场、观湖城堡酒店等优势资源,打造“湖谷花泉”四大IP(知识产权)形象,吸纳蔡园子农场、空间森林、亲子部落、“今夕东丽湖”等项目串珠成链,都市休闲游、乡村采摘游线路打造出“文旅+”消费新场景。
泥人张世家绘塑老作坊2023年11月落户东丽经开区。负责人张宇介绍,老作坊探索“现代工业+非遗文化”的全新模式,分为工作区、体验区,展览区三个部分,首次将制作、烧制、修复、彩绘等各工艺流程纳入一条生产线。二期展馆即将建成开业,老作坊将开展艺术空间的品鉴、百年文化探寻、非遗文化的研学体验等活动,让大家有更多机会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魅力,传承发展城市文化,为东丽区的文旅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接下来,东丽区将以“文脉筑基、文旅融合、产业焕新”为主线,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上发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开展东丽书香节、红色文艺轻骑兵基层文艺展演、文明实践大篷车等活动,激发“东丽原创”活力,打响“美在东丽”“书香东丽”等文化品牌。同时,将音乐、美食、民俗展示等元素融入文旅产品,在东丽湖打造四季主题活动,重点策划推出欢乐东丽湖半程马拉松、“东丽湖畔欢乐季——周末有约”主题活动等项目,为游客提供全新多元的沉浸式体验。此外,发挥泥人张世家、佰笛手风琴等老字号企业资源优势,打造“大师工作室”,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深度整合大郑剪纸、骆驼房子烧鸡、赤土扣肉等本地非遗资源,探索非遗传承转化新路径。利用天津“设计之都”核心区、京津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载体,培育引进一批数字出版、网络游戏、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演艺演出等项目,赋能东丽区高质量发展。(记者 刘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