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了多年的芜宣一体化,再被“提上日程”。
近日,芜湖、宣城两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等就推进芜宣一体化发展进行座谈交流。
芜宣一体化不是新提法。早在2021年,安徽省“十四五”规划就明确提出促进芜宣一体化。今年3月18日,安徽省政府印发《安徽省贯彻落实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进一步强调了“强化芜湖省域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推动芜马同城化和芜宣一体化”。
“此次两市领导座谈交流,可以说是政策‘接力棒’的又一次有力传递,不仅延续了对芜宣一体化的重视,更进一步突出芜湖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为两市协同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双维智库联合创始人孙书荣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政策持续加码,确保两市在推进过程中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行动有力,避免出现战略摇摆和资源分散,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与政策支撑。
从地理位置看,芜湖位于长江下游,宣城地处青弋江、水阳江流域,两城市通过青弋江、水阳江等水系连通。同时,芜湖宣州机场为两市共建共用,成为区域性交通枢纽。
“地理区位是城市间融合发展的天然纽带。”孙书荣进一步分析称,芜湖宣州机场的共建共用,打破了地域限制,拉近了时空距离,使芜湖和宣城能更加便捷地融入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循环,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此外,日益完善的公路、铁路等陆路交通网络,与水运、空运相互补充,构建起立体化的交通体系,让芜湖与宣城在区域协作中实现资源的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
从GDP总量来看,2024年,芜湖GDP实现5120.47亿元,增长6.4%,是安徽省第二个经济总量迈入5000亿元的城市;宣城市经济总量则迈上2000亿元新台阶,达到2053.5亿元,增长5.8%,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突破2500家。
对芜湖而言,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谋划“十五五”发展的重要之年,也是省域副中心建设的关键之年。在GDP成功突破5000亿元,向着8000亿元目标冲刺的背景下,今年芜湖有望在经济、交通、商业、产业等各个领域持续发力,城市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同时,芜湖肩负着在安徽全省尤其是皖南地区经济发展中的辐射和带动责任。近年来,芜湖大力推进“六个之城”建设(创新之城、汽车之城、智算之城、枢纽之城、欢乐之城、幸福之城)。其中位于首位的是“创新之城”。过去三年,芜湖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排名中累计前进10位,成为长三角进位最快的城市。
目前,芜湖集聚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000余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5家,数量均位居全省第二。
“产业协同是芜宣一体化的核心,芜湖与宣城凭借各自独特的产业优势协同发展。”孙书荣分析,芜湖作为安徽省域副中心,在汽车、机器人、数字经济等领域深耕多年,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与强大的产业竞争力。比如,汽车产业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领域积极探索;机器人产业集聚了一批创新型企业与科研机构。而宣城则在新能源与文旅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宣城已集聚汽车零部件企业700余家,年产值超850亿元,其中规上工业企业425家,占全省总数的15%左右。
据官方消息,目前宣城正全力打造“天空之城”,正在推进旌德通用机场、绩溪通用机场等市域通用机场建设。同时,“低空+应急救援”“低空+文旅消费”“低空+教育培训”等场景应用陆续建成,并不断加强基础设施网络化、招引培育低空产业企业、拓展应用场景、丰富低空消费新业态、服务体系等方面建设。
“两市产业各具特色、优势互补,通过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共享创新资源等方式,能够实现产业协同发展、错位竞争,共同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孙书荣说。
孙书荣指出,芜湖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通过产业对接、项目合作、平台共享、人才交流等多种方式,带动宣城共同发展。比如,在产业协同方面,芜湖可以将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环节向宣城有序转移,同时引导宣城企业参与芜湖主导产业的配套协作,实现产业梯度转移与协同升级,“另外,芜湖的科研机构与创新平台可以向宣城开放共享,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提升宣城的自主创新能力”。
孙书荣分析,芜湖与宣城同属G60科创走廊、南京都市圈成员,G60科创走廊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汇聚了大量的创新资源、高端人才与优质企业,为芜湖与宣城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方面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两市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共同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另外,南京都市圈作为我国跨省都市圈建设的先行者,具有强大的经济辐射力与资源整合能力。芜湖与宣城融入南京都市圈,能更好地承接南京等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与功能疏解,加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协同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今年3月底,芜湖印发《“芜湖鸠兹科创湾”建设实施方案》,目标瞄准“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在此背景下,与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宣城加快推进一体化,更好借力G60科创走廊建设机遇,显然意义重大。
在行业人士看来,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深入推进,芜湖与宣城在交通、产业、生态等领域的协作将进一步深化,如同滚雪球般不断拓展协同发展的空间与边界,形成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区域合作格局。
记者 潘洁
编辑 潘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