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窦凤霞,时光就像停滞了一般,10年前那个温婉美丽、落落大方的窦凤霞依然如春风般温暖。只是,拉开此时与彼此距离的是梨园添了诸多新枝——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窦凤霞榜上有名。
薪火相传的艺术担当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寥寥数语,道出的却是窦凤霞45载舞台上独有的灯火阑珊。
从1980年进入甘肃庆阳宁县剧团的那一刻起,“以舞台为生,以戏曲为命”十字箴言便镌刻在勤学苦练中、登台演出中。在甘肃戏剧界,窦凤霞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正是这股拼劲和韧劲,让她实现了陇剧第三代传承人质的飞跃——从2015年的甘肃省非遗传承人到2025年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身份变了,但使命不会变”,这一历程被她视为“事业薪火相传的接力”。她坦言,国家级荣誉既是对过往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的鞭策。面对年龄增长带来的紧迫感,她将重心转向青年演员培养,以陇剧开山之作《枫洛池》为媒介展开“名剧育新人”计划。
非遗传承,她最看重的是“继承与创新并重”:一方面忠实还原老一辈艺术家奠定的艺术标准,另一方面融入个人舞台经验与理解,通过角色剖析、历史背景解读等方式,帮助年轻演员深入人物内心。
尤其是《枫洛池》精编版3月底亮相天水伏羲广场进入倒计时之际,在教授《枫洛池》女主人公邬飞霞时,她细致拆解角色的孝道、抗争精神与智慧,引导演员从家庭背景、社会矛盾等维度塑造立体形象。
非遗传承在市井烟火之中
都说梨园人不走寻常路,这是一条荆棘遍布、汗水浇灌的道路。但正是因为走过了这条45载不寻常的梨园之路,窦凤霞的感悟和体会反而更深刻。
常年带队参与“陇原红色文艺轻骑兵”“文化惠民演出”等项目,足迹遍布甘肃乡村。乡亲们提前数小时守候、冒雪观戏的场景,成为她坚守的动力。她打破舞台距离感,走进人群即兴演唱,甚至接受观众点唱,让戏曲回归“以人为中心”的表演本质。
最让她动容的是2019年在宁县焦村一场风雪中的演出。雪花纷飞中,村民围成一圈把窦凤霞护在中间,热情驱散了严寒。谢幕时,她被乡亲们簇拥着挂红、合影,交织着乡情温度与艺术热忱。
回忆起这一幕,她都会由衷地表达对非遗传承的理念——“非遗传承不在庙堂之高,而恰恰在这样的市井烟火之中,戏曲的土壤在基层。”
除了演出,她还通过“三区人才”计划帮扶基层院团,如指导正宁县秦腔剧团排练《四进士》,从表演细节到舞美设计倾囊相授,助力基层艺术水准提升。
让青春与传统对话
从舞台到讲台,方寸之间承载的不仅是戏曲名家唤醒青春力量的初衷,更是激活文化传承基因的渠道。
多年来,窦凤霞受聘兰州文理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探索差异化教学。面对专业学生,她以《枫洛池》经典场次为教材,系统传授角色塑造与舞台实践;在非专业课堂,她化繁为简,通过虚拟表演体验(如“无实物开门”)、经典唱段学唱等方式激发兴趣。一次在兰州文理学院的公开课上,她解析《枫洛池》的历史背景与艺术特色,引导学生理解“理论支撑实践”的重要性。
2022年,“如意甘肃·多彩非遗”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在张掖举行,她与姐姐、两名侄孙女同台演绎《火焰驹》。谢幕时,86岁的老父亲登台对青年学子殷切寄语,“戏曲需要青春力量”。
而这也是窦凤霞坚信的一条道路:高校是传统与未来的交汇点,唯有让年轻人感知戏曲之美,才能激活文化基因。
四代人的坚守与新生
戏曲世家,家族中两朵“梅花”,一朵“小梅花”、四代从艺的经历,诠释着“滚石上山”的艺术精神。而89岁的老父亲窦富民就是“滚石上山”的督促者和见证者。耄耋之年仍坚持指导重孙窦怡欢、窦怡乐练功,大年三十亦不松懈。在家人的教导下,两位小朋友从小接受严苛训练,13岁考入戏曲院校,每日练功至汗透衣襟,甚至带伤坚持都不言放弃。窦怡乐更以“折腰功、三起三落功”等高难度动作斩获“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的“小梅花”称号。
“家族春节晚会”更是艺术传承的缩影:万家团聚之时,梨园世家的小院格外热闹,祖孙四代同台献艺,每个人都会准备一个节目来表达新春祝福。从《火焰驹》到《枫洛池》,经典剧目在代代接力中焕发生机,延续生命。
以父亲为荣、以姐姐为榜样,以侄孙女超载同龄人的坚韧为傲,窦凤霞认为,家风传承不仅是技艺传授,更是“坚韧、乐观”精神的延续,她常告诫后辈:“戏曲赋予的人生丰盈远超苦痛,汗水终将铺就成功之路。”
■人物档案
窦凤霞
文化部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甘肃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甘肃省文艺突出贡献奖、首届甘肃戏曲八骏、“改革开放40年40人”实干兴业引领者荣誉称号、 第五届省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获得者,在繁荣发展戏曲事业中为戏曲专业人才培养做出突出贡献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予以通报表扬。
■记者手记
10年前,初见窦凤霞,是她摘得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第二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时刻,此消息落地,轰动一时。但轰动效应不止于此,她的姐姐窦凤琴于2009年荣获第十四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一家开出“两朵梅花”,在国内都极其罕见。出身于梨园世家的她,说起哪部戏的经典片段,不足以用语言形容时,便立即起身演唱一段,那举手投足,那眉目传神,足以令一个不懂戏曲的“菜鸟”为之痴迷和陶醉。
从走上戏剧之路的这一天起,窦凤霞一直在赶路,昼夜兼行,创排新剧、名师带徒、基层演出、非遗进高校,从未停歇。那是45年如一日的前行,这方寸戏台,盛得下千古悲欢,也承载了陇剧芳华。
回首向来萧瑟处,那是来时路,也是成长的轨迹。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宏梅 见习记者 徐喜兄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