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风轻水澈,芦苇丛生,水鸟翩跹,踏青休闲,这是兰州人在母亲河畔的惬意生活。随着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持续深化,我省水质优良比率达97.56%,干流连续9年保持Ⅱ类水质。科技赋能下,“智慧黄河”构建起母亲河的“AI健康管家”体系,实时守护黄河安澜,而这背后,离不开“健康管家”们的日夜守护,他们有的是黄河水质的“数字解码员”,有的是“智慧黄河”的“云端诊疗师”,共同编织出数字治河生态网。

黄河水质的“数字解码员”

在“智慧黄河”雷坛河水质自动监测站,工程师孙永龙的工作台前,黄河水质检测涉及pH值、溶解氧、总磷等精密指标。“传统人工监测需要几天才能出结果,现在的智慧系统能实时完成‘体检’,并自动识别异常数据。”他指着屏幕上的数据介绍,“这里出现了2个告警,我要初步核查后,再将情况在线反馈给兰州‘智慧黄河’监控平台,等待下一环节处理。”随着科技兴起,国家、省市支持兰州建设了“智慧黄河”项目,在三县五区范围内新建19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和251套智能高清监控设备,编织起覆盖全市的“水环境监测网”。

虽然科技很给力,但也少不了人工的贡献。汛期泥沙淤积、冬季设备冻损……面对黄河的“脾气”,孙永龙和团队的小伙伴们总在与黄河“博弈”。他说:“自动采水点设置在河道里,水流、泥沙、冰冻有时会覆盖或损坏设备,我们得几个人联合,带着工具箱探进河里抢修。”只要数据不断链,黄河的“健康档案”就不会断档。

小时候在乡村戏水玩耍,孙永龙一直对清澈的河水充满了感情。“大学时,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生态环保相关的专业,希望用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从上学到工作,孙永龙一直保持着这个质朴的想法,坚守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岗位上。

“智慧黄河”的“云端诊疗师”

如果说水质自动监测站是黄河水的“社区诊疗站”,那么兰州“智慧黄河”监控平台就像黄河水的“三甲医院”。“智慧黄河”(兰州段)软件平台负责人把多才就像是“接诊医生”,监控大屏、手机、电脑都是他随时随地工作的“接诊台”。

在兰州市生态环境局监控大厅,把多才正通过“水环境大脑”分析最新预警。蔡家河氨氮指标超标三级警报弹出时,系统同步完成了污染源路径模拟与风险评级,派单指令秒级下发至永登县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鲁海静现场核查后反馈:雪融山洪致水质波动,排除人为污染。

“过去靠人工排查污染源,如今智慧系统能像CT扫描一样定位病灶。”国家断面9个、省控断面5个、市级断面19个、入境断面4个的水质监测站点数据,都在兰州“智慧黄河”的平台上汇聚。把多才展示的平台数据显示,通过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兰州已实现水质异常分钟级响应、污染溯源小时级完成,让治河从“事后治理”迈向“事前预警”。

■人物档案

孙永龙

兰州市“智慧黄河”水质自动监测站运营维护工程师。负责中山桥、雷坛河两座核心监测站运维,实时守护黄河水质“生命线”,处理上百组水质指标数据,确保智慧系统24小时在线“诊断”。从小在河边长大,守护绿水青山是刻在骨子里的愿望。

把多才

“智慧黄河”(兰州段)软件平台负责人。搭建覆盖1.31万平方公里的“水环境大脑”,统筹全市水质监测网络,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污染溯源、风险预警,用数据“把脉”黄河健康。让黄河治理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用科技为母亲河装上“安全卫士”。

■记者手记

在雷坛河水质监测站的狭小空间里,孙永龙正在调试新的试剂,监测数据在屏幕上不断跳动。在兰州市生态环境局监控大厅,把多才紧盯监控大屏,用鼠标轻点完成一次污染预警闭环处置。

从“浑浊裹沙”到“清波绿岸”,黄河之变的背后是无数“生态守卫人”的接力。孙永龙用青春解码黄河的变身,把多才用大数据构建起“云端诊室”。科技赋能固然让治理效率飞跃,但那些深夜抢修设备的身影、屏幕前紧盯数据的专注,才是让智慧系统真正“活起来”的密钥。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 首席记者 赵文瑞 文/图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兰州晚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