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依凡
编辑|Jasmine
“看得出,你是真的喜欢!”
上周五下午是本学期最后一堂老年大学的摄影课。上完课,我和几个同学相约一起出去采风,老师这样对我说。因为我经常缺席,经常最后一个到课堂,却毫不犹豫地参加这次采风活动。连老师都觉得意外。他唯一找到的理由就是,因为喜欢,所以坚持。
对自由和世界的向往,让我入坑摄影
我第一次买来单反相机的时候,是2010年入手了佳能EOSkissX4。买来之后我不会用,连对焦也不会。从傻瓜机到手机,只需要入框,咔嚓就可以的操作,一下子要去学习一本厚厚的说明书上的内容才能拍摄,没有耐心,更没有时间!于是,这台单反相机就这样放了十几年,只是偶尔出去旅行,会叮嘱一下家人带上,自己却很少去碰,就像这东西带电,一碰就会触电。
相对于时间给人带来的变化,阅读也好,培训也罢,都显得微乎其微。或许,阅读和培训的作用,也需要时间这个雪球不断地滚动积累,才会有量到质的转变。这种转变伴随着境遇的转变,带来心智和心态的转变。
当孩子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当职场里的你变得无足轻重,自然,原本用在别处的时间就回流。有人在这洪流中迷失,消沉,有人却可以成功上岸。去雕琢一块玉,学会放下,舍去,切割掉那些世俗赋予我们的虚荣,执念,还有虚妄。此时人生的修炼似乎才刚刚开始。开始专注,慢慢打开,慢慢觉醒。像进入一场生活的冥想。摄影便是我从心出发,带着信仰,带着深情,带着思考,回归自我,也走向世界的路径。
可能是疫情,那段把我们关在家里的日子,虽然经常因为有人感染了新冠病毒而对自由大打折扣,却让住了二十年都不太认识的邻居们,在群里隔空相互交流起来。那时,各种主题的群也开始出现。看到有些邻居拍摄的照片,我便进入了摄影群。看着老法师们的作品,我也开始跃跃欲试,于是就想起家里还有那台放着不用的相机。我把相机拿去维修店,在那里做了一次彻底的保洁。店里的工作人员对我说:再晚一些时间,你的相机就报废了。
刚开始在小区里拍摄的时候,我拿着相机都很害羞,还特意用围巾把相机遮起来,怕被邻居看到,虽然我和他们相互都不太认识。别的小区的朋友把我也拉进了他们的小区摄影群。现在进了数不清的摄影群,眼睛有点不够用。
我就这样入了坑。而更深的坑在后面等着我。总有人对我说,你的相机太老了,像素太低了,现在都升级了。于是,我下定决心去买了个新的。但其实,我们有时候在后期的时候,还会故意把画面弄得飘忽不定,朦胧不清的那种氛围和意象,却去买个像素很高的,连毛孔都一清二楚的相机。到头来,我发现我还是喜欢原来那个落后的相机。
就像我不太喜欢红色的花,但是到了春节,年宵花的色彩总是以红色为主。我在花市里转了半天也不敢买一盆白色的蝴蝶兰回家。生活在世俗里,总得要多多少少跟着世俗走,不然就只能跌入那种不食人间烟火,去到高处不胜寒的孤山野林,做一只孤鸟了。或许也是因为这个,我依然是一个世俗之人。享受着世间一切的美好,也接纳着一切世故。
将那悠扬的钟声留在我的相机里
学习拍摄之后,我对旅游的热度也就不断加深。相机带着我走向世界,而摄影和写作一样,需要打开所有的感官。
2022年,疫情后期,当各国的国门再度缓缓打开时,十一月我便迫不及待地买了机票,飞往日本。尽管回来之后,我还要接受7天的酒店隔离。
十一月,正值秋季京都红叶最好的季节。这一次,我真正见识了雨中的岚山。我们游岚山的那日,正好阴雨绵绵。虽然雨水对出行带来不便,但是,岚山被细雨浇灌之后却愈发秀丽。枫叶带着水珠让红色更加透亮,石板路上留下了无数慕名而来者行走的印记,湿润中发着亮光,落叶缤纷的小道更像一幅美拉德色系的油画。我们朝着常寂光寺拾阶而上,又穿越在寺庙周围的崎岖小道,缓慢地行走在被红叶包裹着的小山坡。此时,“咚”的一声,坚定、洪亮而深沉的钟声在空中回荡良久,然后拖着长长地尾音越来越轻越来越轻,直到悠扬之声消散而尽。又是“咚”的一声。钟声与钟声之间均匀地间隔着停顿,一下,两下,无数下的钟响环绕着浸润的山谷,也震荡耳膜透过肌肤深入灵魂。它并不陌生,却也并非那么熟悉,它离我们不远,却时常遥不可及。它就像一个千古绝唱。
终于,我们远远地看见了那台巨大的铁钟,便和众人一起朝着那个方向走去。一座钟,像是一尊没有金装的佛,庄严地伫立在那里。一个穿着蓝色工服的白发老人,两只手一上一下,牢牢抓住一根粗壮的绳子,上半身微微弓背,低着头,安静,专注,虔诚,心无旁骛,然后,突然发出恰到好处的力气用圆木撞向铁钟。钟声便在瞬间传遍山野。他每一次的重复,都是一尘不变的姿势,纹丝不差。简单的动作之中,凝聚着无穷的力量,是一种超凡入圣,是空的境界。物我两忘,心无杂念,如这钟声一般清澈洪亮,警示众生。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把这句话反过来,细品之后,会发现是一种全然不同的人生境遇。这一幕,相比于岚山闻名于世的景色,更触动我也更让我感动。画面,和着钟声,便永远地留在了我的耳旁,一如一次禅修。
热爱可抵岁月长
一大早,大巴向着洋山港方向,行驶在从芦潮港到洋山深水港,如巨龙一般的东海大桥上,两边是一望无际的杭州湾北部海域。让海面不显得苍白而孤独的是风力发电站巨大的、不停旋转的风叶。风叶连成一长条白色的线条,给平静的海面带来动感。
上海这座城市虽然靠海,但上海人看到海的机会却不多。此时,整个大巴里的人都兴奋不已。这本来就是一个中老年人组成的枸杞岛旅行摄影团,还没到洋山港,尚未坐上载我们去看真正的蔚蓝色大海的船只,大家的相机都已经从包里拿出来了。
大巴的座位是根据报名参加的先后排列的。此时,更能体会到坐在前排的优势,对着司机边上的大玻璃窗,对着蜿蜒伸展的桥身,这景确实难得拍到。一个大姐,穿着白色的防晒衣,衣服上挂着好几个可爱的挂钩,可以挂住手机,眼镜,帽子等等随身携带的物品。她拿着相机,索性坐在了上大巴时经过的最后一格台阶上,手拿相机,不停地对着前方的景色按下快门。这一幕,比窗外没有变化的景色更让人感动,于是,我偷拍了一张她的背影。
在已经成为绿野仙踪的无人岛上,我沉浸在那些无人居住,被常青藤肆意包裹的旧房子,就像迷失了的爱丽丝。等到想要再往前走的时候,发现自己早已掉队,团队的人纷纷散开在无人岛上不同的角落,各自寻找着拍摄的角度。此时,正好遇到同队的队友,说了几句话,然后突然意识到她就是大巴上坐在最前面拍摄的那位大姐。近距离一看,能看出她的头发是假发,但戴着让她更显精神,并不违和,不仔细看还以为是她本身的秀发。她说她已经七十四岁,仍然在老年大学的摄影班里学习。这次和闺蜜一起出来。我说,好羡慕有这样的同伴。她说,是在老年大学里结识的,而且,姐妹两个还是同岁。
“她脚痛,所以今天没出来。”大姐说道。原来如此,要是一起的话,这半途中我肯定找不到伴。我就拜托大姐给我拍几张照。
一个人外出旅行的时候,尤其是跟着团,很难有自己的照片。因为大家都忙着拍摄。那些喜爱摄影的人,因为自己忙于拍摄,并不喜欢也没有功夫给他人拍照。而我独自一人去旅行的时候,我会带上三脚架,自拍。效果往往还很好。更重要的是,不会受到时间的影响。而在团队里,就没有时间的自由。
她给我看她相机里我的照片。我顺口夸了大姐的相机,拍得真好!不想她来了一句:“那是当然,我的相机抵你十个。”
“我才换了没多久,这还是店里老板推荐的一镜走天下呀!”不过,我得承认,的确不是像她那样的红圈。
“相机还是要买好的呀。再说,你还年轻,可以拍几十年,越早买越好啊。”
大姐的话比任何平台的直播更有说服力。从那之后,我想要一个更好的镜头的想法一直挥之不去。回来后没多久,我就去换了一个镜头。既然要用好多年,不如早些买,让它在我的生命中伴随我的时间长一点。
所有的器物,不管是一把菜刀,还是一口锅,用了时间长了都会长出灵性。它们会携带上主人的气味和个性,懂得主人的习性。器物也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共同游历在人世间的岁月之痕。
在绿皮车厢重温旧梦
一次,两次,无数次,童年的记忆召唤着我出发,上路,如同寻觅昨晚依然鲜活的梦境。
随着一声巨大如雷的呜鸣,火车像是憋了很久之后的喘息,浓浓的白烟从火车头的头顶喷薄而出,在夜晚的风中飘向深蓝色的空中,飘进站台,弥漫在整个拥挤的火车站。两只温暖的大手紧紧地捂住我的耳朵,在这烟雾里我记不清是爷爷的还是奶奶的,是爸爸的还是妈妈的。然后就听到每次都差不多一样的话:不要让孩子惊吓到了,受惊了就会生病。经过慢车的路途之后,不知为何我总是容易生病,大人们说是惊吓的,或是着了凉,但没有人会说是车厢里的病毒感染的。他们总是用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证据来判断原委,直接得就像他们的爱。
从南京回上海,我选择了比高铁慢两个小时的绿皮车。坐慢车旅行,一直是我的梦想,如同去重温一场旧梦。可惜南京不远,四个小时的火车比起小时候从上海到浙江要花一天的时间,实在太短了。好歹也是绿皮车,时间不会被快速的车轮压缩,慢慢摇晃的窗前,田野,公路,桥梁,山川河流都更加清晰。
“不要对着窗外拍照,更不可发到抖音啥的上面去!”一个男乘务员看我拿着相机,这样警告我。在他严肃的表情和威胁的语气下,我担心他把我赶下车,或者把我的相机没收,再或者发声什么我想不到的尴尬的事情。我顿时失去了以往的勇敢,连连说,好好好,心里却很纳闷,手机可以拍,为啥单反和微单就不行呢?他们禁止的到底是什么?
他的话马上又招来了整个车厢人的关注,众人叽里呱啦讨论起我和相机。一个大姐对着我怒目而视,用上海话说道,“不要拍我!”我说,不拍不拍。相机和我一样的无奈,直到夜幕降临,直到夜光布满车厢和旷野。
今天的内容来自每日书
在每日书,记录你的生活
5月每日书报名倒计时
今晚破冰,期待你的书写!
点击小程序报名
虚构 Fiction
(中文,报名中,每月开展)
(英文,进行中,每月开展)
大师工作坊
(中/英文,敬请期待,2025/07)
(英文,报名中,2025/05)
类型小说
(英文,已完结,2025/04)
非虚构 Non-Fiction
(中文,进行中,每月开展)
(英文,报名中,每月开展)
(英文,进行中,2025/03)
剧本 ScriptWriting
(中/英,敬请期待,2025/09)
诗歌 Poetry
里所诗歌工作坊(中文,敬请期待,2025/08)
(中文,2023)
每日书 Daily Writing Community
5月 (中文,报名中,每月开展)
5月 (中文,报名中,每月开展)
共写班(中文,进行中,每月开展)
自由书写班(中文,进行中,每月开展)
Daily Writing(英文,每季度开展)
线下活动 In-Person Events
写作聚会(北京/上海,不定期举行)
在地写作
(2017,上海)
出版 Publishing
出版作品
文学经纪
合作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未读、天津人民出版社、微信读书……
新书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