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丰(双凤)经开区峰宁社区,清晨的楼栋大厅里上演着暖心一幕:独居老人手持“向阳花”印章,与身背书包的“红色小楼长”隔空互动。这种“不按门铃的守护”已成为社区治理的创新实践,通过“孩子牵线、家庭接力、社区托底”的闭环模式,为独居老人编织起全天候守护网络,让“推开门就是一家人”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晨昏相约:一枚印章串起两代牵挂

“现在每天和小宇盖章,我就知道有人在惦记我,这比智能手机更暖心。”72岁的独居老人张爷爷在日记本里写下心声。作为首批参与“平安印”项目的独居老人,他经历了从抗拒到依赖的心理转变——起初觉得“给孩子添麻烦”,如今每天准时下楼盖章“向孩子报平安”。

峰宁社区创新设计“平安印”双向守护机制,让8-14岁的“红色小楼长”与老人结成“忘年交”,通过每日印章打卡构建情感纽带。童真温暖的“小太阳”印章与老人温润的“向阳花”相遇,既是“平安今日”的温馨暗号,更是跨代守护的温暖约定。五年级学生小诺在作文中写道:“现在我经过大厅总要多看两眼,牵挂的‘盖章奶奶’会跟我互动,妈妈说这就是‘远亲不如近邻’。”

项目背后的巧思更令人动容:印章直径设计为2厘米,恰好覆盖老人的手掌;展板高度调整至1米,确保轮椅老人也能轻松触碰;“小太阳”印章边缘的锯齿造型,源自孩子们“想把阳光掰碎分给爷爷奶奶”的童言。

‌百家米袋:敲开房门叩响“心门”

每逢周六上午,绣着“一勺米·百家情”的米色布袋便成为社区最温暖的风景线。这些由社区党员、“小楼长”家长、老人共同手工缝制的米袋,装载的不仅是各家捐赠的五谷杂粮,更是破解城市疏离感的密钥。11岁的“红色小楼长”浩浩至今记得,他首次提着米袋敲开陈爷爷家门时,老人眼中闪过的泪光——那间原本冷清的房间,透进了人间烟火气。

每一个孩子身后都是一个庞大的家庭。这种“类家庭关怀”正在产生化学反应:医生家庭的小浩跟随父母探访时,发现王爷爷的降压药过期三个月,及时避免了健康危机;律师家庭的小婷母女陪刘奶奶晒被子时,意外找到了老人丢失的身份证;更有擅长水电维修的爸爸们组成“乐帮服务队”,为老人更换老化线路8米、检修燃气设备13台。

“我们刻意保留‘手递手’的传统形式。”峰宁社区党总支书记刘爽说道,“当百家米袋从这双手传到那双手,编织的不仅是五谷的温度,更是一座用烟火气搭建的人心桥梁。”

‌‌闭环守护:三方联动托举银龄幸福

在峰宁社区党总支的台账里,“平安印”项目被分解为5项量化指标:每日印章打卡率、隐患响应速度、家庭服务频次……但这些数字背后,是孩子踮脚盖印章时的专注,是老人在展板前驻足时的笑意,是周末楼道里飘出的百家饭香。

“平安印”,是一份约定承诺,是一种温暖传承,更是构建和谐社区的生动实践。峰宁社区构建“发现-响应-保障”全链条机制,“红色小楼长”作为“平安前哨”敏锐捕捉老人状态,家庭志愿者提供陪伴服务,社区整合网格员、红色小管家等力量筑牢托底防线。“真正的适老化改造不在硬件,而在重塑人与人之间的温度。”长丰(双凤)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评价道,“峰宁社区用一枚印章激活了家庭‘细胞’、社区‘血管’和社会‘神经末梢’的联动效能,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了可复制的‘情感解决方案’。”

暮色中的峰宁社区,万家灯火与楼栋展板的印章光影交相辉映。在这里,变老不再是孤独的旅程——晨光中的印章轻叩传递着牵挂,月光下的米袋沉淀着百家炊烟的温情,那些曾被数字化冲淡的邻里羁绊,正在方寸印章间重新生长。(朱涛 赵魏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