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时光,在岁月长河中是“白驹过隙”的瞬间,然而,上海奉贤女作家何羽在两年的时间里忙碌着一项美丽的事业——为一株花写一本书,付出的辛劳结出了丰硕的成果。2025年的明媚春光里,她撰写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粉妆楼——海上古牡丹的故事》出炉,为奉贤明代古牡丹传奇增添了一道靓色。

与古牡丹结缘

何羽祖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浙江温州,在上海建桥学院工作二十年。两年前从浦东新区迁到奉贤安家、落户。刚到奉贤的她人生地不熟,一切都感到既新鲜又陌生,也断然不知居家4公里外生长着一株闻名于世的古牡丹“粉妆楼”。

2023年春日,她受邀参加奉贤区茶文化学会在南桥镇吴塘村明代牡丹苑举办的“贤城雅事·牡丹茶会”。第一次见到盛开的古牡丹,第一次听第22代传承人金书林讲述金家子孙历经400多年守护古牡丹的故事,她的心被触动了。

这株古牡丹系明代南京礼部尚书、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赠送给同窗好友金学文的礼物,至今有着近500年的树龄。几百年来雨打风吹,在历代金家人的精心养护下,古牡丹年年绽放,被金家人视为“传家宝”和“精神依托”。听着,听着,她对古牡丹历尽沧桑含笑绽放的顽强生命力,对金学文家族坚守“重情守信、崇德向善”祖训家风的感人故事,肃然起敬。

恰好在这时,奉贤区作家协会与奉贤区绿化市容局举办“双创杯”征文比赛。何羽对古牡丹情有独钟,主动申请了这个创作选题。在采访金书林老人后,撰写了《情系五百年,花开冠江南》,荣获区征文一等奖。此事更拉近了她与古牡丹的情感距离。对于古牡丹的爱,何羽似乎着了迷,往后的周末、节假日里,她常去明代牡丹苑观察古牡丹生长情况,与金书林老人聊聊天,了解关于古牡丹的点点滴滴。

何羽,这位曾经的媒体从业者有着敏锐的洞察力与深层次的思考,她认为:古牡丹历史源远流长,人文底蕴深厚,22代金家人百折不挠守护古牡丹,里面肯定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单凭以往几百字几千字的快餐式写作,远远承载不下古牡丹故事长达500年的岁月沉淀及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她萌生了为古牡丹写一本书的念头。因为现有资料稀缺,有段时间里她辗转难眠,反复考量创作这本书的难度,自问是不是感情用事心血来潮的一时冲动?但每次接触到年逾八旬、善良淳朴的金书林老人,她就知道事不宜迟,决定先进行采访。

奋笔疾书

何羽是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这位新时代女性,别看她性格温文尔雅,内心深处对于决定要做的事无比坚定。为古牡丹写书的事说干就干。为了集中精力,她对原先安排的写作任务按下了“暂停”键。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首先需要掌握大量相关史料。古牡丹故事的源头涉及到董其昌、金学文及明代以来牡丹文化的方方面面。于是她经常自带干粮,泡在图书馆里,埋头阅读《董其昌传》《明史》《牡丹谱》《中国牡丹》《奉贤县志》《叶榭镇志》《邬桥志》《邬桥续志》等书籍,熟悉相关内容,寻觅故事线索。期间她发现不同书籍中的史料也存在相互矛盾或错误,需要仔细对比,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考证。

阅读大量史料后,何羽渐渐熟悉了中国牡丹文化,了解这株古牡丹“粉妆楼”属江南品种,盛开时大如碗口,花蕊金黄色,花瓣粉红色,从里到外,由深及浅,红色渐变,花瓣繁密有数百片之多,簇拥着花蕊,层层堆叠犹似琼楼,因而得名。

据中国油牡丹推广中心资料,奉贤这株被专家誉为“江南第一牡丹”的“粉妆楼”名列中国十大百年古牡丹第九位。从栽培角度看,在中华大地上属于独一无二,因为其它九株古牡丹,要么长在悬崖峭壁,荒山野岭,要么长在庙宇寺院内,唯有这株古牡丹生长于普通农家庭院。

董其昌如此慷慨将名贵牡丹及“瑞旭堂”匾额赠予金学文,可见他与金学文的关系非同一般。董其昌年幼时家境贫寒,而金学文出生富家。金学文富而知礼,从不欺侮生活贫困的同学。当有同学霸凌董其昌时,许多人袖手旁观看热闹,唯有金学文挺身而出打抱不平。且在日常生活中还时不时地资助董其昌。董其昌将金学文雪中送炭之情终生铭记,他在出任高官之后,闻知金学文新居落成,向金家赠送了两株名贵牡丹和他亲笔题写的“瑞旭堂”匾额。

何羽从史志资料及气象部门公开发布的资料中,汇总了明代至今邬桥地区的重大自然灾害情况,有40度以上的高温,零下近10度的严寒,有强台风袭击,还有地震、暴雨、干旱、蝗灾等。气象有资料记载,金家祖祖辈辈怎样与自然灾害抗衡保护古牡丹没有文字留存,但从第22代守护人金书林老人身上,她能够体会得到、想象得出。仅就2024年来说,天气有点反常,梅雨季长,高温天多,超强台风袭击奉贤,古牡丹多次遭遇危难时刻,金书林、王秀琴老两口栉风沐雨默默守护,想尽一切办法,为古牡丹保驾护航渡过难关。

除了查阅史料,何羽还注重实地调研,她把故事挖掘的重点放在金书林老人身上,几十次采访几乎踏破了老人家的门槛。登门次数多了,连老人家的爱犬“壮壮”也熟悉了,见到她不再狂吠,而是摇头晃尾与她套近乎。

与金书林老人接触中,交流不顺畅也是个坎。老人所说的方言土语带有浓重的奉贤西乡口音,刚开始,何羽很难听懂。她通过观察老人的表情、肢体语言,领会语意。或借助于奉贤民俗方言类书籍,或根据录音逐句逐字对照辨认,或请奉贤当地文友帮助翻译,成文后再请当事人复核、确认,才完成了写作,采写工作量几乎是正常工作量的数倍。


她还采访了金家亲友,渐渐地有些故事的细枝末节也浮出水面。如解放前有英国公司老板愿出10万英镑收购古牡丹,被金书林的父亲一口回绝。上世纪60年代,有人气势汹汹带了农具上门,欲铲除古牡丹。金书林的父亲坚决不让,他躺在古牡丹花前,拼命保护,“你们要铲死牡丹,先铲死我吧”这些细节,都佐证了金家人重情重义,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爱护古牡丹比生命、金钱还重要的感人事迹。

她多次前往市区拜访曾在上海植物园、上海市园林局工作的前辈王路昌大师、金嗣营工程师等,对有关事迹考证核实。上世纪80年代时,上海植物园筹建时,王路昌曾以3000元的出价欲收购古牡丹,希望将古牡丹移到植物园,作为“镇园之宝”。但生活清贫的金书林就是不卖。要知道,上世纪80年代的3000元是个大数字啊!在这次采访时,王路昌大师还感慨地说,幸好当年没迁移古牡丹,因为这株古牡丹已很好地适应了奉贤原地的自然条件及人文环境。

讲好奉贤故事

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与人才,多形式弘扬古牡丹故事“重情守信、崇德向善”的文化内涵,去年3月,在奉贤区作家协会指导下,在奉贤区七色堇公益服务社支持下,何羽牵头组建了古牡丹公益文化项目组,首批招募了20位志愿者,从专家教授级顾问到普通人员,均无偿承担工作,自费参加活动。工作内容涵盖了新闻宣传、纪实文学、调研报告、视觉设计、摄影摄像、纪录片、英文翻译、话剧编剧等10多个业务领域。


去年花期前夕,在工作过程中,志愿者们发现了明代牡丹苑外无公厕、部分游客不文明赏花行为、牡丹苑宣传栏破损等现象,在南桥镇光明村人大代表联系点、奉贤区七色堇公益服务社、吴塘村的大力支持下,他们一起完成了安装临时公厕、提案撰写、宣传页设计印制(双语)、牡丹亭修缮、董其昌古匾(复制品)翻新、文明赏花提示牌(双语)等实务。配合南桥镇文体中心、区作协诗歌组举办“美在浦南牡丹诗会”展示活动,让游客们赏花、品诗,提升了明代牡丹苑的文化氛围。

志愿者们已在《上海纪实》《上海人大月刊》《上海支部生活》《学习强国》《新民晚报》、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电视台、浙报集团潮新闻、《钱江晚报》等媒体,组织发表或参与节目21篇次,初步实现了让古牡丹故事提高本土知晓率,进一步走出奉贤,面向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传播的预设目标。

2024年底,全部由志愿者撰文、摄影、翻译、插画、排版设计的《粉妆楼——海上古牡丹的故事》书稿,经由金书林、金林龙等校读,得到了金家亲属们的赞赏与确认,经奉贤区作家协会、区绿化市容局、区气象局等单位审读,也得到了肯定。此书稿还得到了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立项扶持,得到了南桥镇光明村科创园区、朋泰、翼枭等企业的公益支持,近期将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正式出版。


2025年4月8日上午,2025世界牡丹大会暨第34届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在会盟台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开幕式。会上,2025花开盛世“牡丹奖”评审结果揭晓,何羽之前写的长篇报告文学《情系五百年,花开冠江南》,获得最高奖“金牡丹奖”。面对各界祝贺及媒体采访,何羽如此作答:这次获得金牡丹奖,不是我写得最好,而是奉贤古牡丹故事最感人,以及这个故事所弘扬的“重情守信、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得到了评委的一致认同。与金家22代子孙守护牡丹的精神相比,我只是做了一位作家应该做的小事。为此,何羽将金牡丹奖奖金全部捐给古牡丹公益文化项目,用于后续工作的持续推进。

撰稿:陈志超

照片:唐冠凤

编辑: 何海丹

• end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