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任伍

近年来,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高质量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政策,涵盖经济、民生、科技、贸易等多个领域,为稳就业促发展惠民生,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健康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但有的政策从出台的“最初一公里”到精准落地生效的“最后一公里”,还缺乏有效的衔接畅通。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协同以及与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增强政策合力,加强上下联动、横向协作,促进政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衔接畅通,这对于消除政策制定和政策落地的现实梗阻,意义重大。

强化政策“最初一公里”的精准设计

一个政策的出台,需要精准设计“最初一公里”,瞄准关键领域和突出矛盾,聚焦经济社会核心问题,成为政策有效传导的基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牢牢把握“人民”这个逻辑起点,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有效将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民生痛点等针对性强的基层经验和专家意见吸纳到政策制定中,精准设计路径,破解政策“最初一公里”存在的针对性不足、协同性弱、操作性差等难点痛点,实现从“纸面方案”到实践效能的实质性转化。

精准设计政策体系的“最初一公里”要创新政策的生成机制,注重优化“最初一公里”的关键环节。一要广纳民意。任何一项政策的制定和出台,直接涉及民众的切身利益,因此,“最初一公里”的政策设计需预判基层执行场景,充分听取民众的声音和诉求,通过公开征求意见、基层调研以及网络平台互动等多种渠道,广泛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出台的政策接地气,真正反映民众的期待和需求,减少政策落地时的变形走样。二要充分研究。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需要仔细甄别收集到的各类意见建议,理清背后的逻辑,内容设计上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民生需求,确保出台的政策能够真正反映民众的期待和需求;结构上注重系统集成,打破部门之间的壁垒,避免政策冲突和管理空白,以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面貌呈现为普惠性的政策。三要科学论证。政策生成的“最初一公里”,需要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充分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和风险,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数据,在对政策体系进行预测、模拟和深入分析评估的基础上付诸实施,从而确保出台的政策方向正确、措施得当、切实可行,且具有前瞻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紧盯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地生根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党和政府出台的许多好政策,如果卡在了“最后一公里”、得不到有效落实,仍然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嘴上”“走在路上”、落实不到群众身上的文件。因此,精心用好政策“工具箱”、合力打好政策“组合拳”,紧盯政策“最后一公里”,让好政策落地生根、落地有声、落实有效,意义重大。

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实现政策目标的根本保障。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能给老百姓带来直接的实惠,让老百姓享受到政策红利。但是,再好的政策如果不能落到实处、无法兑现,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要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实惠,让政策执行打通“最后一公里”,抵达千家万户,转化为解决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具体行动,直接作用于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才是出台政策的初衷。

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检验与优化政策的实践依据。好政策不能在天上飘,不能像“橱窗里的蛋糕”一样看得见吃不着。出台的政策效果如何,只有通过“最后一公里”的落地生根,由人民群众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评判,才能看出政策是否符合预期,也为后续政策制定和出台提供数据支撑和经验积累,形成政策循环优化机制。

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和应对危机的稳定器。抓好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实,稳定可预期的政策执行环境,有利于保障政策红利的释放,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立竿见影的实惠,提振市场信心,增强经营主体活力,化解各种风险和危机。

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是维护政府公信力的关键要素。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关系到人心的向背,抓好政策“最后一公里”的落实,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夯实取信于民的民意基础,保障党中央的政令畅通。

政策重在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也难在“最后一公里”。紧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现实难点和堵点。一要以雷霆手段破除形式主义,用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政策落实的常态长效,防止重部署轻落实、政策出现空转。二要将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考核指标,通过群众口碑倒逼政策落实质量提升,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政策红利。三要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精准识别分析政策覆盖盲区,实现靶向施策,有效破解政策落实末端梗阻。

破解影响政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有效衔接的障碍

人民群众期盼好政策,更期待好政策落实落地。但是,政策在“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具体实施中,往往存在“末梢堵塞”现象,导致政策制定与政策落地之间不能有效衔接,症结在于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存在信息鸿沟、能力断层、利益隔阂三重壁垒,而现有制度又未能构建有效的缓冲与转化机制,从而影响了政策的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政策制定时未能充分考虑地方或行业的实际情况,内容过于笼统,表达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使得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与实际情况产生冲突,出现理解偏差,难以有效落实。再加上政策频繁调整或变更,给执行者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影响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从而降低政策的执行效果。二是政策执行过程中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清、资源不足、流程不畅,容易出现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烦琐复杂的政策执行流程梗阻重重,严重制约了政策的执行力度和效果。三是监督机制不完善、评估体制不健全,导致政策执行中容易出现违规行为和腐败现象,无法准确判断政策的执行效果,也无法为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影响政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有效衔接的障碍,归根结底在于政策从制定到落地之间脱节,产生不匹配、不适合、不衔接,甚至相互矛盾和摩擦。政策制定缺乏前瞻性、系统性和科学性;政策执行中能力不足、工作不细不实,部门和人员互相推诿扯皮;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出现堵点卡点。因此,破解政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之间有效衔接的障碍,就必须从政策制定到落地之间的各个环节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及时排查和疏通各个堵点,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公正性。一要完善政策制定过程,加强政策调研和论证,确保政策内容明确、具体、可操作,并与实际情况相契合。同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频繁变动。二要健全执行机制,明确执行机构和职责划分,加强执行资源保障,优化执行流程,确保政策能够高效、顺畅执行。三要强化监督与评估,加强对政策执行过程的监督,防止违规行为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同时建立健全评估机制,科学评估政策的执行效果,为政策的调整和优化提供有力支持。

抓重点难点、破堵点卡点、理顺交汇点、攻克关键点

政策不能有效衔接的重点难点在于统筹断层,它综合反映了政策衔接困难的核心矛盾,既反映了政策从制定到落地整个链条上各环节的独立性,又反映出这一系统协调缺失的本质。因此要抓住重点难点,避免政策设计与基层需求之间脱节、部门协作与资源分配之间割裂、执行监督与反馈修正之间断裂、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之间失衡。

政策不能有效衔接的堵点卡点在于系统脱节,反映了政策从制定到落地全链条衔接不畅、各环节独立运行的结构性缺陷与系统性集成能力不足的本质矛盾和深层症结。因此要疏通堵点卡点,避免政策分解与地方政府资源禀赋适配脱钩、跨领域协作与资源整合割裂、动态反馈与修正机制缺失的矛盾。

实现政策从制定到落地全链条的协同,要理顺政策有效衔接的交汇点,协同政策全链条各环节,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需求协同,使政策制定符合基层实际;跨部门协作与资源整合协同,形成权责清晰、利益一致的格局;动态反馈与长期战略协同,实现短期应急与长期规划相统一。

政策重点在落实,政策落实的关键点在基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事务千头万绪,面临的矛盾关系复杂,在贯彻落实上级政策中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的交汇点,这就要求出台的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可行性与有效性。基层干部是贯彻、执行、落实政策的关键力量,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深入把握政策的精髓,以满腔的热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不折不扣地执行政策,使好政策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好成绩。政策的成功实施和落实需要广泛的群众支持,基层要充分利用包括现代信息技术在内的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理解党中央各项政策的意义和目标,消除政策落实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误解和抵触情绪,使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和支持政策的落实。

促进政策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衔接,既关乎政策目标的实现,更深刻影响社会公平、经济活力与社会发展的多维建构;既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压力测试,也是检验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关键标尺。因此,抓住妨碍政策“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有效衔接的重点难点,破解堵点卡点,理顺交汇点,攻克关键点,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塑造积极的社会预期,着力强化政策体系的精准设计,切实解决政策体系闭环的堵点,进一步增强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政策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实的全链条贯通,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政策的温度,享受到政策的红利,提振发展信心。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