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他人卷入自己与伴侣的“战争”,背后有着怎样的创伤?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种令人困惑的现象:当伴侣之间发生争执时,一方会不自觉地将周围的人拉入争吵中,试图通过外界的介入来强化自己的立场,削弱对方的力量。这种行为看似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实际上隐藏着更深层的心理机制和未解决的创伤。

与伴侣争吵时,你迫切地想要拉朋友、家人甚至同事“评理”,仿佛只有得到第三方的支持,才能证明自己是“对的”;或是明明只是两个人的矛盾,你却忍不住在社交平台公开指责伴侣,将私密冲突变成一场“公开审判”;更甚者,你会无意识地在孩子面前数落伴侣的不是,强迫孩子站队,重复着自己童年时最痛恨的行为。这些行为背后,藏着一个未被觉察的心理真相:我们正在强迫他人卷入一场本应属于两个人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根源,往往与童年时期被迫参与父母冲突的创伤有关。

原生家庭的“战争”模式:童年的创伤如何塑造成年后的行为

在许多人的童年经历中,父母的争吵可能是一种常见的场景。然而,对于一些孩子来说,父母的争吵不仅仅是家庭冲突的一部分,而是被迫卷入其中的“战场”。父母可能通过让孩子站在自己的一边,或要求孩子在争吵中“选边站”,来强化自己的立场。这种经历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



从客体关系理论的角度来看,童年时期被迫卷入父母的争吵,会破坏孩子建立清晰自我边界的能力。孩子原本应该是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但当父母强迫孩子介入争吵时,孩子的心理状态会被迫分裂:一方面,他们可能感受到对父母的爱与忠诚;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在父母之间做出选择,这让他们感到焦虑、无助甚至内疚。

这种经历在成年后可能会以一种重复性模式呈现。当伴侣之间发生争执时,个体可能会不自觉地复制童年时期的应对方式——试图通过让他人介入,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强化自己的权威感,或避免感受到孤立无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