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样的动力,促使一位71岁的老人决定独自驾车踏上高原之旅呢?北京电视台退休记者闫敏正在为出发做着各种准备。他计划在5月1日启程,沿着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去寻找那些二三十年前在高原采访和拍摄时结识的人。


  据闫敏回忆,他第一次踏上高原是在1987年,当时他去参加一个在全国引起轰动的黄河漂流活动。那次行程穿越了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最终抵达青藏高原。他目睹了黄河源头巴彦克拉山的雄伟壮丽,视野为之开阔。那湛蓝的天空、广袤的大地、清澈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水,以及淳朴善良又充满神秘感的藏族同胞,都深深吸引着他。从那时起,闫敏与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4年,北京电视台为了报道科学家徐凤翔和文学家黄宗英考察雅鲁藏布江生态的事迹,组建了《森林女神》摄制组,派出6名记者驾车经川藏公路进入藏东林区进行追踪采访。而闫敏正是这次行动的总领队。当时,6名记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22岁,而闫敏作为领队,已经40岁了。面对即将前往的西藏,年轻记者们担心自己能否适应高原的寒冷和缺氧,而闫敏却感到一种莫名的激动和兴奋。


  多年后,他们回忆这次西藏之行时,都感慨仿佛过了一次“鬼门关”。在高原行驶途中,闫敏乘坐的车辆左前轮突然脱落,车子冲到距离悬崖仅不到两米的地方才停下。闫敏下车查看,不禁感到一阵后怕:悬崖深达50米,脱落的车轮早已不知去向。

  1995年,闫敏第三次带队前往拉萨采访北京援藏干部。1996年,他又受邀参加中华记协组织的“重走孔繁森之路”记者团,奔赴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西藏阿里高原,追寻孔繁森的足迹。2000年,他受邀担任大型电视纪录片《话说格萨尔》摄制组制片主任,带领摄制组耗时6个月,走遍了藏区许多鲜少外人涉足的地方。


  高原早已成为闫敏生命中难以割舍的情结。2024年,他将自己的高原经历整理成书,出版了个人传记《打铁还需自身硬》。书中回顾了他从16岁当锻工,到成为一名北京电视台新闻记者,并多次前往高原拍摄采访的经历和感悟。书中还记录了他在高原工作期间许多令他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那些因工作结缘,又因缘分而相识的人,被我写进了书里,也一直在我心里翻涌。二三十年过去了,他们的形象不仅没有模糊,反而在我心中愈发清晰。他们中最小的也该40多岁了,最大的可能已经离世,大多数人要么已经退休,要么也快到退休年龄了。我真想再去看看他们,采访他们,了解他们这些年的变化。他们的小学校应该不再是有年代感的旧房子了吧?徐凤翔的小木屋应该也变成大楼了吧?他们都成家立业,为人父母了吧?公路养护队的设备和宿舍应该也改善了吧?达那寺救过我的年轻喇嘛还在做酥油花吗?那里的村庄,那里的山水……还有……还有……”


  出发前,闫敏接受了自媒体栏目《奇人奇事—游历访谈》的专访,分享了他写自传的初衷以及自驾高原的想法。他为这次西藏之行定了一个主题——“重访高原:寻觅旧友与往昔时光”。《奇人奇事—游历访谈》栏目将跟踪报道闫敏的西藏行程,并不定期制作成视频,与大家分享他在西藏寻访故人的故事。

  我们期待闫敏在旅途中不断传来好消息,也祝愿他一路平安顺利!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