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最离谱的啃老是什么?

有人吐槽亲戚家儿子30岁还在家打游戏,每月靠父母转账点外卖。

但更多人提到一种“隐形啃老”——父母主动掏空积蓄给孩子买房买车,甚至逢人就夸:“我家孩子有房有车,比同龄人强多了!”



这两种啃老看似天差地别,却像两把钝刀。

一刀割在父母的钱包上,一刀剜在家庭的未来里。

更荒诞的是,有人啃得全家蒙羞,有人却啃得理直气壮。



“多双筷子”式啃老:温水煮青蛙的亲情消耗

小区李阿姨家的日常让人揪心:27岁的儿子白天睡觉,晚上直播“创业”,每月水电费、外卖钱全从父母退休金里扣。

老两口吃着隔夜菜,却给儿子订38元一份的轻食沙拉,理由是“年轻人要注意形象”。

这种啃老最可怕的地方,就在于它特别隐蔽。



不像买房买车,一下子要拿出大笔钱,让人看得明明白白。

它就像慢性毒药,一点点渗透进家庭生活。

父母觉得孩子吃住在家花不了几个钱,子女也觉得爸妈退休金反正花不完,亲戚们还觉得孩子在家总比在外面瞎混强。

可实际上,有调查显示,35% 的 50 岁以上父母,每个月补贴成年子女超过 3000 元,其中 60% 的人甚至动用了应急存款。



平常看着家庭和和睦睦,可真到父母生病住院,连 3 万押金都拿不出来的时候,问题才彻底暴露。



“买房买车”式啃老:掏空六个钱包的体面陷阱

还有一种啃老,那可是全家总动员。

我同事的表姐结婚,为了凑首付,她父母卖掉了县城的房子,公婆则抵押了老家宅基地来装修婚房。

婚礼上,新人光彩照人,背后却是掏空了全家人的钱包。

这种啃老,往往打着 “刚需” 的旗号。



“没房怎么结婚?”“开破车怎么见客户?”“现在不买,以后更买不起了!”

在一线城市,近五成的首付来自父母,甚至还出现了 “接力贷”,65 岁的老人还在给 35 岁的子女还房贷。

论坛上有个很辛酸的帖子,一位老人说给儿子买完婚房那天,老伴哭着说这辈子感觉白活了。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种啃老,竟然被包装成了 “家族荣耀”。



父母在朋友圈晒着房产证照片,逢年过节就跟人念叨 “我给孩子买了房”,却绝口不提自己每天就着咸菜喝粥的日子。



父母的“双重标准”:为何有人忍气吞声,有人甘之如饴?

同样是被啃老,父母的态度却截然不同。

对“多双筷子”式啃老,多数父母羞于启齿。

就像我姑妈,每次表妹点奶茶都要躲到楼道接外卖,生怕邻居知道女儿28岁还没工作。

可一旦涉及买房买车,他们立刻变得慷慨激昂。

邻居刘叔的话很典型:“给儿子买房是天经地义!不然他在丈母娘面前抬得起头吗?”



这背后其实有残酷的真相。

首先是社会评价影响了亲情,孩子在家躺着不工作,大家觉得是 “家门不幸”,但给孩子买了房,就成了 “有本事” 的表现。

其次,父母这一代自己没实现的阶层跨越,就把希望寄托在给孩子买房上,好像有了房产证,就能完成自己的心愿。

还有,他们觉得 “我们苦点没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把这种情感勒索合理化了。



困在局中的年轻人:我们不想啃老,但别无选择?

在批判啃老的时候,也得看看年轻人面临的困境。



27 岁的小韩算了笔账,他在杭州工作,税后工资 8000 元,租房子一个月要 3000 元。

吃饭加上交通得 2000 元,剩下那点钱,别说买房了,生个病都不敢。

他无奈地说:“爸妈一直催我买房结婚,可首付还差 80 万,除了啃老,我还能咋办?”

这一代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矛盾处境。

工资涨得远远赶不上房价,全家的积蓄,可能连个卫生间都买不起。



职场上,35 岁危机比房贷来得还快。社交媒体上,又天天推送 “00 后年入百万” 这样的消息,制造焦虑。

更无奈的是 “被动啃老”,很多年轻人发现,当父母坚持要给他们全款买房时,拒绝反而会被骂 “不懂事”。

真正温暖的家庭,不该是榨干上一辈,来给下一代撑场面。

父母的爱可以无私,但不能没有限度,子女成长可以慢一点,但不能一直躲在父母的保护下。



不知道看文章的你,身边是否也有类似啃老或者被啃老的故事呢?又或者你自己在面对家庭和生活压力时,有过怎样挣扎与抉择?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与看法,让我们一起在交流中,探寻家庭责任与个人成长的平衡之道 。



作者:等风来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