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已经落下帷幕,和往年一样,节展期间,影迷群里和社交媒体上随处可见对展映影片、论坛活动、获奖名单等内容的讨论,其中不乏吐槽和批评,甚至说是谩骂也不足为过,唯有一个板块好评如潮,堪称本届北影节的最大惊喜,那就是今年首次推出的“电影公开课”系列活动。

围绕美术、摄影、表演三大板块,本届北影节分别以“国韵光影——电影视觉中的东方美学”、“镜中繁花:摄影的技艺与未来”、“入戏之道:表演艺术的多元创作空间”为题,分别邀请美术指导霍廷霄叶锦添,摄影师鲍德熹,以及演员陈数举办了三场公开课。每场一个半小时的干货输出,以《繁花》《卧虎藏龙》《峰爆》等作品为切入口直击电影幕后的多个工种,不仅让业内人士从中学到做电影的方法,更让资深影迷和普通观众领略更多看电影的门道。

《卧虎藏龙》,藏龙卧虎

YIQIYINGCHUANG

《卧虎藏龙》把中国电影史上一个独有的亚类型——武侠片——带到了世界,影片在2001年的奥斯卡金像奖上获得十项提名,最终斩获最佳外语片、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配乐四项大奖。但由于版权问题,影片始终无法重登大银幕,这次借由美术、摄影两场公开课,虽然不能完整欣赏独具韵味的侠义江湖,但却能以不同视角看到影像背后的藏龙卧虎。

将“侠义”进行视觉化呈现,需要在场景、道具、人物造型等方面下足功夫。叶锦添将弗洛伊德的哲学思想融入其中,李慕白追求的“道”,与现实中的刀光剑影构成影片的虚与实。在最为人称道的竹林戏中,李慕白和玉娇龙站在竹枝上对视,两个人浮动的心就如随风而动的竹叶,整场戏在画面的动静之间形成一种神秘感。对于人物造型,叶锦添用版型和剪裁的变化来体现李慕白心境上的微妙转变,玉娇龙则通过直观的服饰转变表达人物的不同阶段,既打造出东方美学中“留白”的意境,又便于让其他国家的观众理解。


叶锦添

从拍摄角度来看,在器材设备远不如当下的2000年,想要尽可能以实拍的方式完成人物“飞来飞去”的画面,难度可想而知。鲍德熹将自己放在观众视角,让镜头与角色处于同一高度,“像观众一样好奇,你去哪我就去哪,你飞上去我就追上来。”竹林追逐戏没有航拍可用,就在泥地上用吊机吊威亚,根据演员调度调整机器的位置和拍摄时机,还要结合两个人物的关系,用晃动的竹叶作为前景,“让他们的脸庞忽隐忽现,隐藏他们内心的感受。”

这种如今看来的“笨办法”让《卧虎藏龙》的镜头充满“人情味儿”,或许我们无法以个人的主观感受来评判当下愈发高精尖的摄影设备是增强还是削弱了镜头背后“人”的表达,但可以肯定的是,一部好的电影绝不是依靠器材拍出来的,正如鲍德熹多次强调的“不要迷信设备”,人的思想、创意、情感才是构建画面最重要的东西。


电影摄影公开课活动现场

演员的“分寸感”

YIQIYINGCHUANG

当然,所有故事都离不开演员的表演。《卧虎藏龙》中玉娇龙与罗小虎在山洞里的一场戏,李安需要演员通过身体姿态表现出角色内心对另一方的微妙情感,却没有直白地告诉章子怡“你要勾引他”,因此呈现出来的画面既符合玉娇龙的桀骜,又隐约带有一丝暧昧。这是一个成熟导演指导新演员的方法,也是演员在表演中需要注意的“分寸”。

鲍德熹剪辑《卧虎藏龙》片花

银幕、荧屏、舞台,不同媒介对演员的表演方式来说有巨大差异,就电影而言,银幕会放大表演的细节,镜头的流动性则需要演员更加精准,也就是陈数所说的“演的东西越少越好,因为观众会迅速意识到你是在刻意表演。”回顾电影《峰爆》的拍摄过程,陈数提到“演员和镜头的高度配合”,比如在危急之际,丁雅珺决定加大药量炸毁隧道,镜头用景别的变化突出此刻人物内心的坚定与不舍,演员则需要将情感全部投射在台词和眼神里,才能让观众感受到生命高于一切的情感冲击。因此,想要成为演员,“了解镜头是什么,学习不同镜头前表演的分寸”极为重要。


电影表演公开课活动现场

此外,陈数也强调演员要根据文本类型、人物背景等因素调整自己的表演方式,“我们遇到的大部分都是不适合自己的角色,因此要有塑造人物的能力。”剧本之外的故事空间、人物所处的场景环境、与对手演员的角色关系、镜头光影呈现出的不同效果等等,都决定了演员要在差异中完成表演,需要某种与生俱来的直觉,更需要后天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持续学习。

AI之下,“人”才是核心

YIQIYINGCHUANG

Sora出现后,好莱坞大公司纷纷与OpenAI签约,在戴锦华看来,这是“大军压境之际缔结的城下之盟”。不可否认的是,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电影工业化制作提供了极大便利,但它也正在成为对电影的某种挑战,就像最新一季的《黑镜》,已然开始想象AI介入影视制作后出现的全新表演方式。

鲍德熹认为,AI确实可以从技术上做到高质量,但仍然需要有人的指导,“将来不光是影像、声音、音乐,所有东西都会大量被AI所取代,关键是谁来创造。”不管技术如何变化,光影中的情感表达始终要由人来完成。霍廷霄提到,从胶片到数字再到AI,美术设计方面的人工制作也好,3D打印也罢,“不管用什么样的工具,它始终还是工具”,创作者仍需要回归电影的本体去传递情感。如《英雄》开创的色彩叙事体系,《十面埋伏》对牡丹花的极致运用,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视觉呈现是AI无法独立创造的。


霍廷霄

技术发展不可阻挡,媒介形式愈发多样,电影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胶片到数字,每一场技术革命都会带来电影产业的震荡,有人踏浪而上,有人被潮水淹没。鲍德熹给年轻一代从业者的建议是直面挑战,“随时代而动”,在工作之外不断学习,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保持独立思考,保持最初选择电影时的本心。就如他与王家卫导演以电影规格拍摄的剧集《繁花》,这部早已做好赔钱准备的豪华巨制最终大放异彩,可见光影艺术的魅力不会随媒介的改变而改变。在整个行业面临巨大挑战的当下,我们或许正需要这样的坚守与革新,才有可能与电影共同突围。


《繁花》在本届北影节亮相大银幕


作者 | 筱囡

自由撰稿人,哏都青年

排版丨阿塔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

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益起映创的新老朋友们:

我们专注影视教育12年,提供300+门课程覆盖电影全产业链,助力超100万爱好者与从业者成长。现在发起"学电影"用户调研,填写问卷即赠100元课程券。您的意见将帮助我们更好陪伴电影人"一起硬闯"!

扫码填写问卷(1分,领取福利>>

益 起 推 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