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9日中午,辽宁辽阳一场饭店火灾造成22人死亡、3人受伤。
事故现场没有违建、没有黑作坊,一切看上去都“合法合规”,但火灾还是发生了,伤亡极其严重。

问题不在于有没有牌照,而在于这类小型饭店普遍存在的结构隐患是否真的被重视了。
一楼明火厨房、二楼临时住宿、燃气瓶贴着墙角、电线沿天花板绕一圈,这种布局早已不是个例。不是制度没设好,而是“日常管理”在很多时候还停留在“看起来安全”上。



这场火,烧出了我们该重新梳理的那部分——合法之外,是不是还该多问一句:真的安全吗?

事故发生在辽阳市白塔区三里庄一带。据新华社通报,起火位置为一处名为“三里厨娘”的个体饭店,正式注册成立于2021年,有营业执照与食品经营许可证。事故发生当日为工作日中午用餐高峰期,饭店处于高负荷运作状态。

火灾由厨房引发,火势迅猛蔓延,二楼被浓烟迅速封锁,造成大量人员无法逃生。
据央广网报道,多名伤者为一氧化碳中毒、呼吸道损伤,说明起火后现场疏散困难、逃生通道有限。

据悉,事发饭店位于回迁楼底商,结构狭小、布局紧凑。一楼为就餐区域和厨房,二楼为员工休息区。
这种典型“三合一”结构(经营+仓储+住宿混用)早在多地被列为高风险隐患,但在日常管理中,往往因不属于大型商超,不具备强制整改门槛而被“跳过”。

实际上,类似问题早有征兆。
据《中国应急管理报》一位曾参与辽阳市区风险排查的退休专家透露,早在2017年,当地消防系统对多个老城区、回迁楼商铺做过专项排查,“超过七成存在排烟不畅、油污堆积、电器老化、消防间距不足的问题”。但由于这类商户体量小、产权分散、租赁短频,整改难度大,后续多数未能完成闭环治理。

另据《北方新观察》2021年报道,辽阳白塔区回迁商铺近三年内发生过多起因厨房明火、电器故障引发的小型火情,虽未酿成伤亡,但当时就有多位基层消防员指出:“最大的问题,是这些饭店看起来合法,但实则结构全不达标。像‘三里厨娘’这样的布局,只要起火,一分钟烟气就能封楼。”

此次事故中,火灾蔓延速度惊人。
辽阳消防部门共出动22辆消防车、85名消防员到场,但面对封闭型楼道与复合用途结构,灭火、疏散、破拆都受到了极大限制。央视新闻现场画面显示,事发地内部油烟管道老化、厨房区域堆放大量易燃物,火灾初期产生大量浓烟。二楼窗户设有防盗栏,进一步限制了逃生空间。

不仅如此,结构上的“混用”也加剧了伤亡。
据公开资料,该店铺楼上并非专用住宿区,部分员工在午餐高峰期间于二楼临时休息,存在电水壶、电炉等生活电器同时运行情况。一旦起火,楼道成烟囱,人员被困二楼,形成致命封闭空间。

问题是,这并不是个例。

全国范围内,像“三里厨娘”这样的个体饭店广泛存在于三四线城市的老旧社区、回迁区、城乡结合部。它们多有工商登记,证照齐全,却同时存在如下共性问题:

地处产权复杂、物业管理真空区域;

楼上楼下混用,难以独立评估火灾风险;

消防设施不完善或形同虚设;

改建装修未备案,线路与燃气布局私接滥改;

各职能部门边界不清,监管责任难以落地。

这样的店铺,在“纸面上”是安全的,在“现实中”是高危的。

而这种“两张皮”的管理状态,并不是辽阳独有现象。
在2023年江苏常州、2022年山东潍坊等地的餐饮火灾中,均出现过“结构改造未备案”“厨房与住宿同层”“燃气瓶靠灶台”的典型布局,且多数伤亡集中于烟气上楼封死逃生的阶段。

火灾不是第一天发生,报告也不是第一次写,但问题始终在于——落地难。
各地都知道该怎么查、该怎么改,但谁去牵头、怎么协调、处罚有没有依据,成了操作难点。

再往深一层说,小饭店背后是民生,是就业。动一家就要协调房东、租户、社区、街道多部门,有的地方确实顾虑重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