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近日对一起恶性虐童案件作出一审判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12岁女孩琪琪在遭受继母许某花长达17天的囚禁、殴打、灌服药物等虐待后死亡,继母被判处死刑,而生父刘某因参与虐待行为获刑五年六个月。这一判决结果暴露出家庭监护失职的深层次问题,也引发了公众对未成年人保护机制有效性的质疑。
根据法院审理查明的事实,2023年12月6日至22日,许某花将琪琪囚禁于家中卫生间,实施捆绑手脚、逼迫服用泻药等极端虐待手段。法医鉴定显示,琪琪全身存在十余处陈旧性损伤,直接死因为外伤引发的急性循环功能衰竭。值得注意的是,生父刘某不仅未履行监护职责,反而协助许某花网购1600片泻药,并在收到女儿受虐照片后选择默许。法院认定,许某花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和虐待罪,刘某则构成共同犯罪中的从犯。
法律界人士指出,判决差异源于刑事责任的认定逻辑。许某花作为直接实施者,其虐待行为与死亡结果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符合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而刘某虽未直接施加致命暴力,但其长期纵容虐待、提供犯罪工具的行为,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条虐待罪及共同犯罪理论,量刑幅度符合现行法律规定。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分析称:“生父刑期争议实质反映了公众对‘消极监护’危害性的认知不足,现行法律对监护人不作为的惩戒力度确有完善空间。”
案件曝光后,舆论场呈现两极分化。部分网民质疑“五年半刑期难以抵偿生父的伦理背叛”,认为监护人的特殊身份应加重处罚;也有法律工作者强调,司法裁判必须严格遵循罪刑法定原则。对比近年同类案件,如2022年山西继父虐童案中施暴者被判无期徒刑,本案继母的死刑判决体现了司法机关对突破人伦底线犯罪的从严惩处导向。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此类案件的审理将作为典型案例研究,推动司法解释的细化。
这起悲剧折射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多重短板。民政部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涉未成年人虐待案件中,亲属施暴占比达63%,但社区主动发现率不足20%。琪琪所在学校教师证词显示,其长期缺课未触发强制报告机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未对患儿异常伤情进行溯源。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专家建议,应建立“监护人资格动态评估制度”,对存在风险的家庭实施分级干预。目前,民法典第三十六条规定的撤销监护权条款,在司法实践中年均适用不足百例,制度落地效能亟待提升。
本案被害人生母已就刘某的量刑提出上诉,检察机关表示将依法审查证据链条。无论终审结果如何,此案注定成为中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进程中的重要坐标。当家庭监护沦为暴力的保护伞时,唯有通过强化社区监测、完善国家监护、激活社会救济等多维度制度构建,才能真正筑牢儿童权利保护的防火墙。
参考资料
1. 莆田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2024)闽03刑初字第XX号
2. 涉案网购记录及通讯数据(莆田市检察院电子证据鉴定中心)
3. 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情况白皮书(民政部2024年版)
声明:本文内容均为本作者原创,但文章中有部分图片(除特别标明外),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处所有。我们致力于保护原作者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