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飞扬跋扈 李茂贞)

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这两年发展越来越好,势力越来越大,和当年在河北当大头兵的时候,那是完全不一样了,他飞扬跋扈,怙势凌人,频频指点朝政,插手政务,甚至就连昭宗李晔的面子他都不给了,李晔让他离开凤翔到别处就任,他说什么也不走,还修书一封,在书信中狠狠的嘲讽了昭宗一顿,话里话外瞧不起朝廷,瞧不起天子,反正放之四海,就他李茂贞最牛。

昭宗毕竟年轻,他年轻就气盛,气盛就脾气大,脾气大他就忍不了,忍不了他就想要发兵攻打李茂贞。

皇帝要打,但是大臣们普遍持反对意见,比如时任丞相的杜让能,他深谋远虑,赶紧规劝昭宗,说皇帝啊,李茂贞离咱们太近了,就在京师旁边,您打赢他行了,扬眉吐气,您要是打不赢,李茂贞有了不良情绪,他直接就会和朝廷作对,到时候那利害关系太大了。

忿懥易纵,含容为艰,帝王之要,谋定三端啊,皇帝这事儿您一定要好好考虑。

杜让能一顿劝,昭宗不听,还是派兵攻打了李茂贞,可是想想也知道,长安无可用之将,昭宗又是政坛新人,他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斗争经验,他怎么能和这几年一直在积极对外扩张,堪称身经百战的李茂贞抗衡呢?

结果,官军很快失利,李茂贞抓住由头,立刻领兵进军长安,要找昭宗讨个说法。

说了别打,你非打,这回好了,正给了李茂贞由头,李茂贞大军压境,昭宗慌了,而且也怂了,他立刻就从朝廷里随便找了两个枢密使杀掉,并且向李茂贞解释,说爱卿啊,不是朕要发兵打你,是这两个枢密使主张的,他们才是罪魁,现在朕已经把他们杀掉了,所以你要说法,我这也给你了,你就撤兵吧。

李茂贞哪儿有那么好糊弄,他说我不的,我认为陛下说的不对,这两个枢密使,那纯属替罪羊,指使皇帝您对我兴兵的,一定是丞相杜让能,所以现在如果要平息劫难,解除误会,一定要杀杜让能谢罪。

实际上,这还真不是杜让能出的主意,而完全是昭宗自己的行为,李茂贞之所以会认为是杜让能指使皇帝出兵,完全是因为另外一个人。


(纾国之难 杜让能)

这个人,叫做崔昭纬。

崔昭纬是谁呢?也是朝廷文官,是杜让能的同僚,一个办公室里的同事,俩人同为宰相,昭宗对杜让能最为重用,对崔昭纬的待遇就稍微差点,崔昭纬心里很不平衡,他很难受,他妒忌,因此他就把杜让能视为敌人,李茂贞进犯长安,他偷摸给李茂贞报信,说朝廷对你用兵,全是杜让能的主意。

李茂贞一听,好啊,原来是杜让能这个老小子在朝廷里针对我,于是他当即要求昭宗处死杜让能。

其实,李茂贞是一方枭雄,如此小人进言,他未必会相信,但是如此僵持下去,他也未必有十成把握,能不能攻破长安,他没有十成把握,攻破之后能不能稳住,他也没有十成把握,所以就目前这个情况来看,能逼昭宗处死杜让能,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要知道,杜让能是什么职务?他是宰相,宰相又是什么?宰相是“天子副贰”,也就是说,一个宰相的生死,其实只能由他的君主来决定,而李茂贞却要强迫昭宗处死杜让能,让皇帝自断股肱,实际上这不仅仅是剥夺杜让能的生命,更是一种对皇权的直接羞辱,是对君权神授,皇帝说一不二,决定一切的一种解构,更象征着藩镇暴力胁迫的合法化。

只能说,李茂贞这两年没闲着,他不仅扩张地盘,他一定还读书了,进修了,在权谋心术这一块上,李茂贞也长进了不少。

而当李茂贞要求朝廷处死杜让能的消息传来,杜让能反倒十分冷静,只是淡淡的对皇帝说,昔时您不听臣言,臣就知道会有这一天,为今之计,别无他法,也就只有杀了我才能纾国之难。

话罢,昭宗潸然泪下,悔不当初,杜让能则引颈就戮,慷慨赴死。

这位杜让能,出身于京兆杜氏,作为初唐名臣杜如晦的七世孙,他的血液中或许真的传承着贞观时代以死谏君的政治基因,面对死亡,他无所恐惧,冥冥中他甚至觉得,哪怕自己活着,继续活着,恐怕也没有能力帮助昭宗实现复兴大唐,扫清寰宇的伟业了,反而是这样的结局,让他的生命实现了价值最大化。

贞观遗烈,谏死以彰臣名节,岂惧身殒,唯憾力薄挽天倾。

这是一个绝望的士大夫,但即便如此,他还是用生命最后一次守护了君王。


(河东晋王 李克用)

杜让能死了,李茂贞还真的说话算话,不久就退兵了。

只是,他急于扩张,不和昭宗作对,也要和别人起争执,很快他又和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杠上了。

咋回事儿呢,说李克用占据河东,河东旁边呢,就是河中,占据河中的,是节度使王重盈。

我们知道那个时候朝廷已经基本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能力,类似于节度使这种职务,老节度使死了,新节度使的选拔,那都是藩镇内部自行决定的,当然一般都是血缘传承,所以王重盈死了之后,他的两个儿子,一个王珂,一个王珙就都成为了候选人,哥俩还因为这事儿相互争斗,更有剑拔弩张的姿态。

这种事情很常见,甚至说很经典,三国时期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和袁尚就因为争权夺利,终败于曹操之手,可以说给后事之人树立了极为糟糕的榜样,极为醒目的例子,但偏偏后人知而不察,照旧重蹈覆辙。

鼎铸九牧之过,三代复蹈其辙,彝器如果要刻字,那肯定刻的就是:后王不鉴前王错。

为什么人类从历史中吸取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没有吸取过任何教训,这一点,作者也实在是很难回答。

在河中节度使候选人的问题上,李茂贞支持王珙,而李克用则支持王珂。

要论皇帝对这俩军阀的观感,那昭宗肯定是更喜欢李克用,所以既然李克用支持王珂,昭宗就下发了将王珂设置为新任河中节度使的命令。

李茂贞一看不干了,心说话李克用离你那么老远,你还支持他,我离你这么近,我的意见你却不考虑,你也太伤我自尊心了!


(有心图治 唐昭宗李晔)

被伤了自尊的李茂贞想来想去,很愤怒,啊,咽不下这口气,于是这哥们又cosplay上一次的自己,马上集合兵力,甚至还拉上了邠宁节度使王行瑜,镇国军节度使韩建一起兵发长安,想要通过这种武力威慑的方式来强迫昭宗收回上谕,改立王珙为节度使。

这三个人吧,其实说起来也是各怀鬼胎。

当时的长安附近,有八个军镇,军镇里都有兵马,其中有两个镇,一个叫做郃阳镇,离韩建的势力范围比较近,韩建就要统领这个镇,而另外一个叫做良原镇,离王行瑜的势力比较近,所以王行瑜也想要,但是被掌握禁军的宦官给拒绝了,这些宦官拒绝他们的理由也很有意思,他们说:

此天子禁军,何可得也!

这是属于天子的军队,怎么能交给你们这些地方藩镇呢?

被拒绝之后,王行瑜和韩建还总是惦记这两镇兵马,现在看到李茂贞要奔着长安去,他们自然乐不可支的一同前往,有机会就趁火打劫,没机会也能凑凑热闹。

进兵长安之后,李周韩他们三位干嘛了呢,首先是强迫昭宗更改旨意,废王珂而立王珙,其次是接着对文官开刀,要求昭宗处死大臣韦昭度和李溪。

韦昭度出身京兆韦氏,一生致力于平定蜀地的叛乱,他主要和前蜀王建打交道比较多,和眼前的李周韩三人并无过节,而李溪在政治军事上更是极少作为,他主要是搞文学,发展文教,刊刻和收藏图书,这两位之所以要落得和杜让能一样的命运,还是因为崔昭纬的暗中陷害,谁来打长安,这货就跑到谁那里去一顿构陷自己在朝廷里不喜欢的人,这次他又和李茂贞等人说,昭宗册立王珂,是韦昭度和李溪的主意。

由此可见,崔昭纬可以说是昭宗一朝最大,最坏,最阴险的权奸,他生性奸恶,最好借刀杀人,又擅长操弄权术,身居高位而不思报国,只顾个人利益,但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人,却是中和三年癸卯科状元及第,可见当年僖宗李儇多么的没有识人之明了。


(搬弄是非 崔昭纬)

说回来,以前昭宗身边只有文官,文官孱弱,虽然忠义,可临危之际不能化解,只能一死报君王,现在不一样了,现在昭宗公开支持李克用,那么李克用就成了皇帝的强援,沙陀李氏冠绝疆场,能眼睁睁的看着昭宗被欺负么?

自然是不能的。

所以听说李茂贞等进犯长安,李克用也立刻拍马出兵,要援救昭宗。

虽然说李克用的帮助是缓不济急,临渴掘井,但毕竟皇帝有指望了,那有指望了,腰板就硬了,这一次昭宗不再妥协,而是明确表示了拒绝:国之重臣,不可擅杀。

只是,昭宗以为自己的话有用,其实没有用,没几天之后,韦昭度和李溪还是被李茂贞等人杀掉了。

对于五代十国的历史来说,韦李二人的死已经是遥远的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的事情,然而对当时的昭宗来说,他作为帝王的某一部分尊严和精神,则永远留在了那一年。

史书上经常说昭宗其人“好文学,重儒臣”,那么皇帝的这种文治,其实正是他用来对抗武人政治的武器,昭宗知道,没有士大夫的帮助,唐天子不能成就社稷,而如李茂贞这样的暴力军阀集团,把这一切全都摧毁了。

杜让能的死节,韦昭度和李溪的枉死,让昭宗压抑的几乎不能呼吸,他感觉自己就像是被藩镇按在水里的人,明知道自己会呛水,但本能使然,还是要扑腾两下,而这种明知必输还想要坚守底线的挣扎,正是晚唐皇帝的真实写照——活着呼吸的每一秒,都在见证自己如何被一寸寸肢解,撕碎...

愿来生不入帝王家,很多人认为这句话是在凡尔赛,但其实,只有经历过这一切,才知道这句话,有多么的沉重。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卷四十》、《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七》、《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十》

罗亮.位兼将相:唐代使相权力考述.学术研究,2024

王凤翔.晚唐五代李茂贞割据地域考述.兰州学刊,2011

王凤翔,孙远方.论晚唐凤翔劫迁.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