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真的急了,开启了疯狂建大学的模式。一大批高校新建的消息接踵而至。深圳,作为创新之都,不仅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中山大学(深圳)等合作办学先后落地,还在紧锣密鼓地筹建香港大学(深圳)、深圳理工大学、深圳海洋大学等新高校。广州也不甘示弱,与香港科技大学共建广州校区,同时加快推进广州交通大学、黄埔大学等的筹建工作。佛山则通过佛山科技学院升为佛山大学,引进多所高校校区,并与港澳合作办学香港理工大学(佛山)等方式,不断充实自身教育资源。东莞更是迈出重要一步,正式设立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并积极申报大湾区大学,为广东高校版图增添独特亮色。没错,广东高校版图正迎来新一轮的扩容升级。
除了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广东还在拼命抢人。广东强势出击,在北京、上海、杭州等 8 大重点城市展开大规模巡回招聘,每个城市预计提供超 1 万个工作岗位,诚意满满。早在 “新春第一会” 上,广东就立下招纳 100 万高校毕业生赴粤就业、创业的目标。可实际上,广东并不缺人,去年其常住人口达到 1.278 亿人,比上一年增加 74 万人,且连续 7 年蝉联我国生育第一大省。那为何还如此着急呢?最大的原因在于人才跟不上了。广东制造业发达,对高层次技术人才需求旺盛,加之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速布局,人才缺口愈发明显。此次在各大城市的招聘也各有侧重,北京站聚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上海站发力半导体等产业,全力填补人才缺口。尽管广东连续 36 年蝉联全国经济第一大省,但在时代转型的大浪潮中,压力重重。
在广东的发展进程中,深圳在诸多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从人口增长数据来看,在人口基数过千万且人口增量在 “10 万 +” 量级的城市中,深圳位列其中。去年深圳新增近 20 万人口,40 年时间流入 1800 万人口,年轻人占比极高,15 - 59 岁的年轻人口占比高达 79.53%。像造出全景相机、连续 6 年霸榜全球的 90 后团队就来自深圳。
国家对深圳的定位和功能也有了新表述,赋予其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等诸多重要头衔。深圳发展确实越来越牛,去年经济增速高达 5.8%,位居四大一线城市之首。在财富世界 500 强榜单上,深圳上榜企业利润可观。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越传统汽车制造强国;深圳大疆占据全球 70% 的无人机市场份额;新凯来科技在芯片制造领域突破技术封锁。今年,深圳又豪掷百亿设立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全力打响 “中国硅谷” 争霸战,毕竟未来是科创之都之间的竞争,与科创脱节就意味着远离产业竞争主赛道。
广东省尤其是深圳市,尽管经济高度发达、人口众多,但教育资源却特别紧缺,背后有着复杂且多面的成因。
人口增长与教育资源规划错配。深圳人口增长堪称迅猛,40 年流入 1800 万人口,仅去年就新增近 20 万。如此大规模且快速的人口涌入,远远超出了教育资源规划的预期和承载能力。早期城市发展更多聚焦于经济建设,在教育资源布局方面缺乏前瞻性,未能充分预估到人口的爆发式增长。当大量人口涌入后,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师资力量,都难以在短期内迅速匹配,导致教育资源供需失衡。
经济结构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广东经济以制造业、高科技产业等为主导,深圳更是在科创领域一马当先。这种经济结构使得资源更多倾向于产业发展,在教育投入上相对不足。有限的教育资金难以满足庞大人口的教育需求,导致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区域,进一步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例如,南山、福田等经济强区因产业优势吸引了更多教育资源,而一些新兴发展区域教育资源却十分匮乏。
高等教育基础薄弱与发展困境。深圳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基础相对薄弱。与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深圳缺乏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高校。尽管近年来大力引进和新建高校,但高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短期内难以迅速提升整体高等教育水平和规模。这不仅影响了本地人才的培养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端人才的留存,形成了恶性循环。同时,在高校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如土地资源紧张、人才引进竞争激烈等问题,进一步阻碍了高等教育资源的快速扩充。
教育资源供给主体单一。在教育资源供给方面,广东尤其是深圳,主要依赖政府投入,社会力量参与度相对较低。单一的供给主体使得教育资源的来源有限,难以充分调动市场和社会的资源来共同发展教育。民办教育虽然有所发展,但在政策支持、资源获取等方面与公办教育存在差距,无法有效弥补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导致整体教育资源供给的活力和效率有待提升。
高端产业密集、高收入人群密集造就了深圳的高房价。深圳房价最高的福田靠金融业鼎盛,南山则凭借高科技和互联网大爆发。南山和福田聚集的 5 大产业集群均为确定性高端产业,前海楼盘就多次创下销售奇迹,2023 年底首开,270 套房开盘 6 小时售罄,今年 4 月加推大平层同样成绩斐然。整个深圳市场,今年前 3 个月新房网签总量同比飙升 82.5%,3 月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增长 65.3%。不过,4 月前 20 天二手房网签量与 3 月相比有较大差距,市场延续性有待观察,也急需后续政策刺激。近期大会高层发声持续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将 “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 放到更突出位置,这对于深圳这个城中村数量全国第一且 1200 万人居住于此的城市来说,无疑是重大利好,大量热钱涌入可能瞬间改变楼市格局。
深圳虽面积接近 2000 平方公里,但一大半是山,在一线城市里面积最小。人口多、面积小是其市场基本面,新增人口持续增加,存量人口回归主城,使得好房子愈发稀缺。深圳当下价值最大的是西部片区核心中的核心,根据价值和价格可分为以下梯队:第一梯队为深圳湾、香蜜湖、安托山;第二梯队是前海、宝安中心、福田中心、南山科技园;第三梯队为宝安碧海和龙华红山;第四梯队是光明中心、宝安沙井。远离就业中心、高端产业未落地、购买力偏刚需且无学区优势的区域,房价还会继续下跌。
当下这个时间节点,给大家几条有用建议:其一,未来大趋势是一线和强二线城市有发展机会,三四五线小城机会相对较少;其二,赶紧放弃所有非自住的二线以下城市房产,做好资产整合;其三,能选新房尽量选新房,关注新产品、得房率以及房价倒挂情况;其四,别碰被大炒特炒的高溢价老破学区房;其五,财富格局在变化,务必加大以安全性为主的硬通货占比,如优质房产、黄金等。在时代快速发展与城市激烈竞争的当下,把握趋势、合理布局资产,才能在浪潮中站稳脚跟,实现财富的稳健增长与生活品质的提升。无论是投身于广东广阔的发展机遇,还是在深圳寻找合适的房产投资或居住选择,都需要我们敏锐洞察市场变化,做出明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