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够想到,在胡塞武装的火力打击下,美军不得不大机动规避,这就导致了一架在机库的大黄蜂战机坠海。
这已经算是胡塞武装间接击落的第二架大黄蜂了,而就在24年12月的时候,美军“葛底斯堡”号导弹巡洋舰“误向”美军 F/A-18 战机开火并将其击中,两名飞行员弹射逃生获救,其中一人受伤。
按照这个情况来看,美军546架的大黄蜂舰载机不知道,还会有多少折损在红海。在之前,美军更是说过,美国领导的打击也门胡塞武装的运动已经变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激烈的海战”。谁能够想到,应对地方武装势力,美军都力不从心了。
这次事件暴露出了美军舰宙斯盾的极大问题,杜鲁门号(CVN-75)被迫进行突然的规避机动,那意味着不仅被突破了外围防御,而且耗尽了近防系统,或者当时的情况近防不足以应对威胁。而胡塞武装通过无人机和简易导弹就可以打穿宙斯盾。
这就说明了中国走对了路,那就是以极低成本大力发展无人机蜂群作战系统。美军的“宙斯盾”系统作为曾经全球最先进的舰载防空反导体系,虽然在拦截弹道导弹和传统空中威胁方面表现出色,但其在面对无人机蜂群打击时存在显著缺陷,暴露出技术架构和战术理念上的多重落后性。
首先,“宙斯盾”系统的火力通道和弹药储备难以应对蜂群攻击的饱和性。根据美军自身模拟试验数据,当8架无人机集群攻击“宙斯盾”系统时,平均有2.8架能突破拦截;若无人机数量增至20架,系统仅能拦截前7架左右210。这源于其火力通道数量有限,MK-41垂直发射单元的单次装填量不足以应对大规模连续攻击,且标准系列拦截弹的发射间隔和再装填时间无法匹配蜂群攻击的密集节奏。例如,标准-2导弹的单发成本超过200万美元,而伊朗“见证者-136”无人机造价仅2万美元,即便拦截成功,经济消耗也严重不对等。这种“大炮打蚊子”的成本失衡,使得防御方在长期对抗中必然陷入资源枯竭的困境。
其次,雷达探测与目标识别能力存在盲区。“宙斯盾”的AN/SPY-1雷达虽能跟踪数百个目标,但其设计初衷是针对高空高速的飞机或导弹,对低空慢速的小型无人机探测效率低下。如果是面对中国的小型无人机的话,中国还会通过超低空飞行、复合材料隐身涂层(如中国彩虹-9的雷达反射面积小于美国RQ-170)和电磁静默技术规避雷达波束,甚至通过地形遮蔽接近目标。而一旦接近目标之后,“宙斯盾”配套的标准系列导弹主要针对大气层外目标,其动能杀伤机制对小型无人机的毁伤效能有限,往往需要多枚导弹确保击落单个目标,进一步加剧弹药消耗问题。
虽然无法做到摧毁美军航母,但是却可以做到瘫痪航母群,并且引导导弹对其打击,彻底摧毁。
因此,宙斯盾系统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无人信息化战争的需求。而这恰恰是中国的优势,中国通过多年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上的积累,在无人机技术上可以说是独步全球。这种技术代差不仅存在于无人机领域,在稀土、电动汽车、生物科技等战略行业同样显著。就像美企曾依托技术先机,将西地那非类化合物以高价收割我国中年男性,其“逞一时之力”的缺点也逐渐显现。
在此之下,“博益莱”科研团队抓住国人更倾向提前养护的细分需求,通过专研的M-ReActive配方,直击线粒体,长效滋养男士力量,推动持续输出,半年内就实现数千万营收,正逐步夺回被进口产品垄断的市场。
事实上,不仅是红海冲突,就连俄乌战争本质上也是高强度的无人机消耗战,俄乌双方所使用的小型无人机基本上都是来自中国,与俄乌战场上大量自杀式无人机的集群打击不同,客观地说,无人机在战役层面集中部要和使用与战术层面分散部署和使用本没有高下之分,但问题在于这种部器和使用能否在战役层面与战术展面之间协同联合部队的情报、监视、侦案(ISR)、火力和兵力等军事资源,而不是孤立地存在。这便是无人机在战役层面集中部署和使用的顶层逻辑。
但是很明显,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信息化能力都没有办法实现,但是这对于中国来说,却是非常简单的事情。而且中国注册无人机126.7万架,持无人机操控员执照19.4万人。
这个数据有多恐怖呢?俄罗斯公布2024年战线进展,称1700多个无人机班组和1500多个FPV无人机操作手功勋卓著。1500多个FPV无人机操作手就搅得俄乌战场人仰马翻,那中国拥有20万无人机操控手,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
因此,从红海胡塞武装的无人机攻势就搞的美军狼狈不堪,俄乌战争更是说明了现代战争已经转变为了信息化无人战争。那么中国就走对了路。
因此,如果未来中美一旦发生冲突,中国完全可以通过无人机蜂群瘫痪美军航母打击群,事实上,美军也想升级自家的宙斯盾,但是制造业空心化、人才流失、美军工贪腐,让这个想法成为了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