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4月22日,喜马拉雅山麓的帕哈尔加姆镇还飘着春雪。
这个被誉为“印度小瑞士”的旅游胜地,突然被密集的枪声打破宁静——4名武装分子从松树林冲出,对着野餐的游客扫射。
26人倒在血泊中,其中24人是印度游客,1名尼泊尔导游,还有1位当地穆斯林青年。
袭击者高喊着“驱逐外来者”,随后消失在山间。
这场恐怖袭击瞬间引爆印巴两国本就一直紧张的气氛。
印度总理莫迪立即中断外访回国,24小时内祭出“断水断粮”三连击。
巴基斯坦则反手关闭领空,警告“断水即宣战”。
社交媒体上,“印巴核战争倒计时”冲上热搜,两个拥核国家,又一次把克什米尔变成“火药桶”。
克什米尔因何成为南亚的“巴勒斯坦”?
70年恩怨录
印巴冲突、克什米尔再起争端,时过境迁,当熟悉的新闻头条映入国际视野时,人们恍然发现,围绕克什米尔的印巴冲突已经持续了七十多年。
自1947年英国殖民者仓促撤离南亚次大陆以来,克什米尔这片雪山环绕的土地就沦为印巴两国的角力场。
当英国人蒙巴顿用铅笔在地图上划出那道分治线时,喜马拉雅山麓已然成为全球持续时间最长的军事对峙区。
在随后的78年间,这里爆发了三次全面战争、七次大规模军事对峙以及数万次边境交火,共超过10万军民在冲突中丧生。
1947年10月,第一次大规模冲突爆发。
在这场持续15个月的混战中,印巴双方投入兵力超过10万,最终在联合国调停下以实际控制线草草收场。
但这条用炮火犁出的分界线,反而成为后续冲突的导火索,因为印度控制着水源丰沛的印度河上游,巴基斯坦则据守俯瞰印度平原的战略高地。
1965年8月,第二次战争爆发。
印度突然切断运河,导致巴方旁遮普省30万公顷农田干旱。
当巴军坦克越过控制线试图夺取查温达水坝时,印度第15步兵师用反坦克炮构筑起血肉防线。
这场22天的拉锯战让双方付出7000余人伤亡的代价,最终在苏联斡旋下签署的《塔什干宣言》。
一如既往的,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冲突仍在继续。
进入21世纪,克什米尔的冲突有所转变,大规模冲突没有了,但小规模冲突不断。
比如,2019年2月14日,普尔瓦马地区一辆载有350公斤炸药的汽车冲向印度军车,造成40名士兵死亡。
印度12天后越境空袭巴控克什米尔的巴拉科特营地,巴方则用F-16战机击落印军米格-21作为回应,被俘飞行员阿比南丹在社交媒体引发的舆论战,让核战争阴云首次笼罩南亚。
类似这样的冲突还有很多,最近的一次就是4月22日的冲突了。
当天下午3时,帕哈尔加姆镇突然传来枪响和警报声。
4名武装分子突然冲出,用AK-47对聚集的印度教男性游客进行处决式射击。
26具遗体横陈在开满野花的草地上,其中包括24名印度人、1名尼泊尔导游和1名当地穆斯林青年。
袭击者用手机拍摄过程并上传网络,高喊“这是给移民定居者的最后警告”后遁入山林。
印度政府随后在24小时内,展开报复。
水利部长签署命令暂停执行《印度河用水条约》,关闭上游所有水闸;
内政部调集2万边境安全部队封锁印巴唯一陆路口岸阿塔里;
外交部驱逐巴驻印军事顾问并吊销8万名巴公民签证。
另一边,巴基斯坦也迅速展开反制。
民航局宣布关闭对印领空导致数百航班改道,商务部暂停12亿美元年贸易额,战略导弹部队将沙欣-3核导弹从洞库推至发射阵地。
军事对抗在阿拉伯海和克什米尔山谷同步升级。
印航母战斗群逼近巴方港口,巴海军“和平-2025”多国演习紧急转为实战部署;
而在控制线北段的古尔塔里峡谷,印军第8山地旅与巴军第323边防团也爆发了持续6小时的交火,双方动用迫击炮和反坦克导弹,造成至少17名士兵伤亡。
两国的剧烈反应将这场局部流血事件,不可避免地推向大规模战争方向。
印巴再度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而在无数民众投来关注目光的同时,人们也在纷纷揣测,究竟是什么原因,克什米尔问题迟迟无法解决?
死结成因
印巴两国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水源、信仰直接将两国恩怨打成了死结。
印度工程师在克什米尔建造的巴格里哈尔大坝,被巴基斯坦称为“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座混凝土巨兽拦截了杰赫勒姆河60%流量,让下游巴基斯坦的粮仓旁遮普省在旱季变成龟裂的棋盘。
更致命的是,印度2019年启动的“河流互联工程”,将切纳布河与拉维河改道注入恒河水系,直接威胁巴基斯坦每年2.3亿吨的小麦产量(这相当于1.2亿人一年的口粮)。
就是因为这样,两国水资源的争夺甚至催生了独特的“冰川特种兵”。
在海拔6000米的锡亚琴冰川,印巴士兵不仅要对抗零下50度的严寒,还要争夺每座冰峰融水形成的微型湖泊。
例如,2024年8月,印度突击队炸毁巴方控制的蓝眼湖冰坝,导致下游巴基斯坦吉尔吉特地区爆发山洪,冲毁17座桥梁。
这场针对冰坝的突击行动,险些让近日爆发的新一轮印巴冲突在去年提前上演。
而除了水资源这一关乎两国生存的绝对生产要素,信仰冲突也是根植于两国矛盾中的一大不可调和因素。
一边是印度教信众,另一边则是忠实的伊斯兰教徒,两国泾渭分明的信仰立场,注定了克什米尔不会太平。
2019年8月5日,莫迪政府废除宪法第370条,就此引爆克什米尔的信仰冲突。
时至今日,就因为这两个问题使得印巴之间离和平越来越远。
双输局面
如今,两国围绕克什米尔的冲突正在不可避免走向扩大化趋势。
而不管两边以何种结局收场,这场战争都注定是一场“双输”博弈。
两国在核阴影下形成的“恐怖平衡”犹如踩着钢丝跳舞。
印度140万常规部队虽三倍于巴军,但面对巴方射程2750公里的沙欣-3导弹,新德里至伊斯兰堡550公里的直线距离让双方都处在“相互确保摧毁”的死亡半径内。
这种核捆绑的畸形稳定,反而催生出更危险的博弈模式。
印度明知切断印度河将导致巴方信德省160万公顷麦田绝收,却依然押注巴方不敢发动全面战争,然后断水。
印度试图通过断水切断武装分子后勤,却让1.2亿巴基斯坦农民成为人质,这种扩大化报复正在制造更大规模的人道灾难。
与此同时,两边动用的经济武器注定会让彼此都成为输家。
当印度关闭唯一陆路口岸,不仅价值12亿美元的印度棉纱、药品原料运输中断,更导致查谟——克什米尔邦20万驻军每天消耗2400万美元的军费黑洞。
而巴方报复性关闭领空,使印度航空每天损失180万美元,原本经巴领空飞往欧洲的航班被迫绕道阿拉伯海,燃油成本激增40%。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印度引以为傲的数字印度计划也遭反噬——班加罗尔60%的IT外包企业依赖巴基斯坦籍程序员,突如其来的签证冻结让Infosys等巨头损失超3亿美元订单。
所以印巴两国最好不要持续扩大摩擦,否则输的不仅是两国颜面,还有两国的人民。
参考资料
尤铭.突发恐袭,克什米尔再起波澜[N].光明日报,2025-04-25(012).
白云居士.印巴冲突的历史渊源(上)[J].坦克装甲车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