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山猫】
本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一起恐怖袭击事件,宣布对此负责的“抵抗阵线”,长期被印度视作是由巴基斯坦背后支持的“虔诚军”分支,而印度随即宣布这是一次由巴基斯坦背后支持的“跨境恐怖主义”,自此印巴之间的紧张程度不断上升,发生了包括但不限于互相驱逐外交官、撤销对方公民签证、印度切断印度河上游流向巴基斯坦水源、巴基斯坦对印度航班关闭领空等一系列事件,克什米尔地区实际控制线上一度发生了小规模交火,双方的大规模正规武装部队也被网民拍摄到在进行集结和调动。就在真实世界中双方剑拔弩张的同时,两国在互联网上也没有闲着,从自媒体账户到一般网民群体,一场宣传战和口水战也正在虚拟世界上演。
熟悉国际互联网生态的朋友们通常都有体会,来自南亚地区或南亚裔的群体,往往有着超乎寻常的表达欲和表达热情,以表达对各自对手的态度和情绪。在本轮两国紧张所引发的网络对战中,各种传统艺能——假新闻也随之满天飞,其中更不排除存在某些由两国相关机构直接进行的“认知作战”成分。下面就不完全盘点几例双方或有意或无意间炮制,但又被其他网民用户或者本文编辑证伪的消息。
2019年2月27日,印巴曾在克什米尔上空爆发激烈空战,尽管唯一能够确认的是由印度空军飞行员阿比南丹上校驾驶的米格-21Bison战机被巴基斯坦空军击落,但双方仍然有着许多无法被证实的宣称战果,比如巴基斯坦宣称击落了印度的苏-30MKI,而印度则坚称击落了巴基斯坦的F-16。
"茶挺好喝的"
此次对峙期间,互联网上最大量传播的,也正是双方宣称“击落对方战机”的“空战战果”,不少看上去还“图文并茂”,转发和评论数量众多,已产生了较大影响。比如最近有来自印度账号称,击落了一架巴基斯坦空军JF-17,并配上了一段视频,不过根据查实,这是一起去年6月印度空军苏-30MKI在马哈拉施特拉邦坠毁的画面。
去年6月,印度一架苏-30坠毁的现场视频
现场拍摄的另一张照片
在印度账号里,就摇身一变成为了“被击落的JF-17”
根据本文编辑搜索,这还不是此次事故的素材被唯一一次用于炮制假消息,有道是有卧龙必有凤雏,除了印度外,也有巴基斯坦账号使用了同一次事故中的影像,而且还在两个帖子中分别宣布是“被击落的印度苏-30”和“被击落的印度阵风战机”。
苏30倒是苏30,但……
这下又变成“阵风”了
就在本轮印巴紧张局势升温前不久的4月15日,巴基斯坦空军一架“幻影Ⅴ”在维哈里拉塔提巴附近坠毁,著名弹射座椅生产厂商马丁·贝克在其官方社交账号上证实,两名飞行员使用其PRM4型座椅成功弹射逃生,系列弹射座椅总救生数量上升到7784人,飞行员落地被救起的视频也被上传到了互联网上,显然印度一方的账号并没有放过这段影像,很快便被炮制为“JF17战机在拉瓦尔品第上空被击落,飞行员跳伞受伤”。
又一条“击落JF-17”的推文
4月16日的上传时间则证伪了这条消息
说到马丁·贝克,其不断更新公布的“挽救生命”系列推文和配图,长期以来是外界许多军事观察家确认军机事故或损失的一大佐证,最近,它也成了受害者之一。有印度账号煞有介事地贴出了一张“马丁·贝克拯救第7785个生命”的海报图片,并表示是印度空军击落了这架JF-17,然而无论从马丁·贝克的官方社交媒体账号,还是其官方网站,都无法找到这张所谓的“7785”,显然,这又是一次印度网民的“传统艺能”。
印度账号伪造的“7785”
马丁·贝克官网上,则没有任何有关“7785”的描述,右侧的“7784”正是上文中提到的“幻影Ⅴ”事故
作为印度网民高昂情绪下的受害者,巴基斯坦JF-17战机被“虚空击落”的次数,自然与巴基斯坦网民传播消息中的苏-30MKI一样少不了。除了用苏-30MKI和“幻影Ⅴ”进行“移花接木”外,还有印度网民“时空穿梭”,找到了早在2011年期间,在旁遮普省训练中失事的首架JF-17照片,将其宣称为“坠毁在拉瓦尔品第”的最新损失。
2011年因训练中失事战机的报道原图
而更多的消息则是难以彻底证实或证伪,有巴基斯坦账号故作神秘地宣布,在一次交战中,一架印军“阵风”和一架印度无人机被击落,由于“阵风”的画面“不便放出”,于是放出了一组据称是被击落的印度无人机残骸照片,印度方面则回应称,这只是一张“AI生成”的照片,由于的确暂时无法溯源到原图出处,因此目前仍处于“各说各话”阶段。
巴基斯坦账号宣布的“击落印度无人机”
印度方面则有账号回击称“这是AI生成的”
随着事态的发展,在此次双边紧张局势偃旗息鼓前,双方的“宣传战”、“认知战”将持续在互联网上存在,尽管其中一部分最终将在事实查证后予以证伪,但更多情况下,这些内容将在双方互联网用户,甚至第三国网民中产生相当明显的影响,就比如在尚未证实的情况下,印巴两国已有许多网民在上次克什米尔空战中“击落苏-30”和“击落F-16”深信不疑,特别是印度宝莱坞还将后者拍摄成了电影。总之,在两国长期的对立和共存环境中,和双方网民普遍情绪的烘托下,以互联网账号为主体、充斥各类虚假消息的“网络战”、“宣传战”仍将持续存在。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