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电动化、年轻化……这些年车圈的“热词”,你我可能早就听腻了。
但有个悄悄流行起来的设计,反而很少人认真讨论,却成了新车的“默认配置”——
隐藏式门把手。
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从高端的特斯拉、理想,到十几万的领跑、哪吒,甚至一些燃油车,都开始跟风“隐藏化”了。
可问题是,消费者似乎并不青睐:
各种社交平台里,评论区一水儿的吐槽,用户天天在骂….
结果车企这边,却像“聋了一样”,继续用,甚至在“这条道路上”越卷越狠。
他们到底在坚持什么?隐藏式门把手,真有我们没看懂的“好处”吗?
谈到这个问题,很多人会觉得,这其实就是成本问题。
说白了,别看隐藏式门把手的外观,看起来像是“高级科技配置”,其实说穿了——
就是在车门上挖个平孔,塞个“弹出结构”进去而已。
这样一来,“传统门把手”那些复杂的冲压工艺、碗状凹陷、密封胶条、镀铬装饰……统统都可以省掉。
模具更简单,装配更方便,成本自然也就低了。
类似的设计,还有一个——液晶中控屏。
看上去科技感拉满,其实就是把几十个机械旋钮、功能按键,统通换成了一块几百块的液晶屏。
要知道每个机械按键要定模具、开发材料、做手感反馈,按一次都是成本;
但一块大屏,可以一键多用、批量组装,维护成本也低。
这么一对比,就不难发现,为啥新能源车上,有这么多“奇葩”的设计了。
它们并不是想搞什么“设计创新”,就是为了降低成本而已!
听上去,似乎挺有道理……
但真的是这样吗?或许不然!
因为稍做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其实是“先射箭后画靶”——典型的乱扣帽子。
因为“隐藏式门把手”并不省事,说到底:
为啥几万块的老头乐不用?
为啥那些五菱、长安的面包车,早些年不直接全上这个方案?
你说它科技感强,咱也不需要;
你说它结构简单,那更应该越便宜的车越先用,对吧?
结果呢?
真正最“压成本”的那些车,反而一个没跟风。
难道是现在的车型,还不如过去几万块,甚至1-2万的老头乐厚道吗?
这话听着就不太合理。
更关键的是——你看看现在的迈巴赫,甚至奥迪 E5 ,也开始用隐藏式门把手了。
难道你觉得迈巴赫、奥迪是为了省模具费?是为了赶时髦节约几个锁扣成本?
显然不是。
真正的原因在于——这样设计更美观,同时,也能显著降低风阻。
尤其是“风阻”这点,远比你想象中重要。
在油车时代,车企之所以可以无视这个事,是因为——
油多、动力强、不差能量,风阻带来的损耗,完全可以硬扛过去。
但到了新能源时代,逻辑就变了。
电车不像油车,一脚油门下去能随便“糟蹋”。
它的能量是精准计量的,多一点风阻,就意味着更高的能耗、更短的续航、更频繁的充电。
所以,别小看区区一个门把手,它在风阻系数上真能“抠”出一截来。
比如很多车企宣传,自己做到“0.23”、“0.21”的超低风阻系数,背后拼的可不是一个尾翼,或者轮毂那么简单。
连门把手,都要卷起来。
因为哪怕只是减少0.01的风阻系数,在高速状态下,也可能换来几十公里的额外续航。
这在长途用车、冬季能耗、实际用户体验里,都是实打实的差距。
你想啊,一个标称续航400公里的电车,如果因为几个凸起结构,实际只能跑到350公里——
那用户的心理预期、能量焦虑、充电频率,统统都会变得不一样。
尤其是现在,很多新能源车主,本来就对“真实续航”异常敏感,车企哪还敢随便乱来?
说白了,恨不得连每颗螺丝都埋进空气里,只求少一点阻力,多一点续航。
所以,隐藏式门把手,看着像是“为了好看”——
但它背后,其实是电车时代里,拼能效、卷续航、抢极限的一环。
它不是鸡肋,而是精算出来的设计选择。
说了这么多,最后,给大家算笔账,其实就清楚了。
传统门把手,顶多就是个机械结构,加根拉线就搞定了。
可隐藏式门把手,你得搞感应系统、电动弹出、密封保护,电吸门…
有些车型甚至标配多套解锁方案:钥匙感应、按压识别、电控、甚至语音开门……
就这些结构和装配工艺,随便一套都比传统机械把手贵上三五倍。
怎么还能说,这些设计是为了“省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