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的佤山云海间,千百台腰机正在此编织着时光的密码。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佤族织锦遇见数字经济浪潮,这个承载着佤族创世史诗的古老技艺,正在经纬交织中铺展出一幅“非遗活态传承、产业破茧成蝶”的锦绣画卷。
据了解,近年来,西盟县充分发挥西盟佤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优势,创新发展中坚持走文旅融合发展道路,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通过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打造出新的品牌,为群众开辟了增收新渠道。
走入西盟县勐梭镇班母村,在西盟县第一家佤族织锦农民专业合作社内,佤族织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正聚精会神织就一匹佤锦。自班母村党总支副书记岩谈领办了这家合作社以来,已带动发展社员超50人,织娘们足不出户就找到了家门口就业的工作机会。“我们合作社成立之后会不定期带村内的妇女去县城进行培训,现在,我们的社员中西盟县‘金牌工匠’就有2人,县级佤族织锦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人,目前有很多订单都是客户通过电话预约的,有时候一个织娘一个月就能接收到4千多元的订单。”岩谈介绍道。
据了解,2023年佤族织锦产业带动户均增收超8600元,带动佤族织锦及其周边产品销售额达1570余万元。这背后是环环相扣的保护体系为佤族织锦产业的繁荣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188万元专项保护资金注入,50名传承人梯队培养,3800名织锦能手的培养。更令人欣喜的是,佤族织锦元素已走进上海工艺美院展厅,牛头包、如意带等佤族织锦代表性作品列入中国家纺博物馆、省市博物馆等展馆进行收藏保护。
依托“非遗+旅游”,当地推出体验佤族织锦传承精品线路的“织锦游”,把西盟县秧洛村博航十组、马散村永俄寨等旅游特色村寨串联起来,打造出精品旅游线路,融入佤族织锦体验式、互动式、情景式等文旅项目,形成了从开发端到市场端的完备产业链,让游客可以近距离体验“非遗”魅力。
在沪滇协作框架下,佤族织锦正书写更大篇章。在用好中国旅游集团、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等定点帮扶机制的基础上,佤族织锦主动与星巴克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洽谈合作签订佤族织锦订单,推动佤族织锦挂件、茶席、如意带融入品牌设计和酒店、饭店等经营场所,不断提高佤族织锦品牌价值。
一织一梭间,佤族人民织就的不只是布,更是佤族文化的基因链。当古老腰机与智能织机同频共振,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与电商达人并肩而立,这条穿越三千年的文化纤维,正在新时代编织出更加绚丽的产业云锦。
云南网记者 张顺鋆 郭丽 杨子双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