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艺术的魅力,本在于“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沉淀,在于用新包袱戳中时代笑点的创造力。可如今的相声圈,却陷入了“创作不足,争斗有余”的怪圈——当演员沉迷于“撕资源”“炒绯闻”,当行业用流量代替功底,创作空心化正像癌细胞般吞噬着这门艺术的生命力,催生一场场触目惊心的恶性竞争。小编主要有三个观点:
一、创作缺位:流量至上的畸形选择
在短视频时代的快节奏里,“爆梗”“热搜”成了衡量相声价值的硬指标,而打磨一个新段子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远不如炒作话题来得“性价比高”。某主流院团演员曾在采访中坦言:“写新段子不如炒绯闻,反正观众记不住内容,只记得谁上了热搜。”这种扭曲的行业共识,导致舞台上充斥着改头换面的老梗:《报菜名》变成了“直播带货清单”,《卖估衣》成了“网红探店指南”,看似紧跟热点,实则是对传统的生硬嫁接。
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数据显示,某相声团体近三年新作品占比不足20%,演出票房却靠“师徒恩怨”“跨界争议”等花边新闻维持。当剧场里的掌声不再为精妙的“抖包袱”响起,而是为“谁谁谁又吵架了”的猎奇心理沸腾,相声便从“语言艺术”堕落成了“口水生意”。
二、恶性竞争:创作贫瘠的连锁反应
创作空心化像多米诺骨牌,引发了一系列行业乱象:
1、资源争夺白热化:没有新作品支撑,演员只能在“师承”“门派”“辈分”上做文章。杨议拜师风波中,各方势力为“正统性”争得头破血流,本质上是优质内容匮乏下的“存量厮杀”——既然没法用作品说话,那就用“出身”压人。
2、舆论攻讦常态化:没票房就急眼,急眼了就互撕。某民间剧场演员因票房碾压主流团体,被批“低俗媚众”;某主流演员因登上春晚,被讽“体制内混饭”。这种“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让相声圈变成了“同行是冤家”的角斗场,马季、姜昆等前辈倡导的“相声一家亲”成了笑话。
3、新人成长断层化:年轻演员想出头,要么依附门派当“流量傀儡”,要么靠炒作走“黑红路线”。某00后相声演员为博关注,在直播间模仿前辈口音遭群嘲,反而获得百万播放量。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生态,让真正想沉下心写段子的人失去舞台,行业陷入“老梗循环—流量依赖—人才凋零”的死胡同。
三、破局之策:让创作回归核心C位
相声大师常宝华生前常说:“相声的根在观众的笑纹里,不在热搜榜单上。”要扭转创作空心化,需从三方面破局:
1、重建评价体系:行业协会可设立“年度新作奖”,把演出资格与作品质量挂钩,让“写新段子”比“炒绯闻”更有话语权。就像德云社用“钢丝节”检验新作,主流院团也该把“新作品展演”作为考核硬指标。
2、培育创作土壤:借鉴影视剧“编剧工作室”模式,为演员配备专业创作团队,解决“想创新却没能力”的痛点。马三立当年与王凤山搭档,一个写一个演,成就了无数经典,这种“创作共同体”模式值得复兴。
3、引导观众审美:通过短视频平台发起“新梗挑战赛”,用优质内容培养观众对“好包袱”的鉴别力,而非沉迷于八卦是非。当“听懂新段子的巧思”成为社交资本,流量自然会向创作者倾斜。
小编结语:莫让“逗乐的”输给“会闹的”
马三立在《我这一辈子》里调侃:“说相声得会琢磨人,琢磨透了观众,才能琢磨出好段子。”如今的相声演员,却把“琢磨观众”变成了“琢磨热搜”“琢磨对手”。当创作空心化导致行业只能靠续命,当恶性竞争让相声从“大众艺术”退化成“圈子游戏”,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笑声,更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