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党中央、国务院授予1670人全国劳动模范称号、756人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4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就“弘扬劳模精神 勇担时代使命”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他们中的5位代表与记者见面。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超高压公司运维检修部变电运维管理专责吴嘉楠是代表之一。


▲吴嘉楠

1991年出生的吴嘉楠,2013年大学毕业后,积极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奔赴青藏高原投身电力事业。参加工作12年来,深耕变电站设备运维领域,成为变电运维的“行家里手”。29岁竞聘成为青海10座750千伏变电站中最年轻的站长,也是唯一一名女站长。2021年9月,西宁变电站实施母线设备改造工程,她早出晚归奋战45天,高效完成改造任务。2024年,负责青海省60多座超高压变电站的运维管理,她一年中有300多天奔波在外,负责组织开展变电站运行维护以及新设备的验收投运和大型技术改造工作,守护青藏高原的万家灯火。

吴嘉楠称,从广袤瀚海到三江之源,从河湟谷地到昆仑之巅,在72万平方公里的青海大地上,清洁低碳的“绿电”正沿着纵横交织的电网奔涌不息,为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提供了坚强的网架支撑。而在这背后,是成千上万名高原电力人几十年如一日的默默坚守,自己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她目前所在的公司承担着青海境内65座超高压变电站和200多条一共16000多公里输电线路的运行维护任务。作为超高压交流变电站的运维人员,就相当于是每一位变电站的“守卫兵”,通过日常对变电站的巡视维护和检修,确保将青海省内优质清洁的电能稳定地输送到祖国的千家万户。

吴嘉楠介绍,她所管辖的变电站是超高压交流变电站,电压等级是33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一般会建在远离城市、远离喧嚣的地方。变电站和外界相连的是一条条输电电路。正常情况下,变电站非常安静,设备区里只有设备运行的声音,330千伏的变电站大概有2到3个足球场那么大,一般是两个人值守,750千伏的变电站大概有十几个足球场那么大,是4到5个人来值守,所以有的时候难免会感到孤独。师父曾告诉她,等上班时间久了,会爱上这种安静的环境。因为安静,意味着站内正在平稳运行。

吴嘉楠表示,从入职到现在已经有12年,越来越能理解师父的这句话,渐渐爱上这份工作安静和孤独的状态。当然,变电站也有打破这种安静的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2017年初,她当时在塔拉滩上的塔拉750千伏变电站。那天是暴雪天气,运维人员最怕这种天气,因为高原上这种恶劣天气会给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带来非常大的挑战。那天在站值守的所有人心里都绷着一根弦,密切关注着主控楼后台机设备的信息。当天下午,后台及时发了一条告警信息,信息内容是750千伏的母线压力报警。吴嘉楠和一名值班员马上赶到设备区,远远听到漏气的声音,看到压力表已经到了报警值。吴嘉楠立马作出判断,这个设备不能再坚持运行了。他们立即开始进行异常故障处置。这次异常情况的正确处置,有效地避免了电网冲击和设备的损坏。

吴嘉楠提到,在高原上工作,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她和同事们还是坚持了下来,并且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近几年,她和同事通过应用科技化、智能化的手段,比如用无人机巡检,还有全景化监控平台等方式,来提升运维管理的质效,保障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吴嘉楠称,劳模精神在各个时代都绽放着永恒的光辉。比如在青海电力,有常年挑战在“生命禁区”守护着青藏能源大动脉的“唐古拉之鹰”电力天路运维班,也有在最孤独的城市点灯的茫崖青年,还有常年坚守在雪域深处守护着草原上每一盏孤灯的奉献者,也有在塔拉滩上守护着青豫能源大动脉的“绿电使者”。大家都在各自的岗位上踏实劳动、勤勉工作、创造业绩。“这些也是一代代高原电力人的坚守和传承,也是劳模精神在高原上生生不息的生动体现。”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编辑 张莉 责编 邓旆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