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瞩目的贸易战中,中国的表现一直出乎许多国家的预料。
美国的关税壁垒、频繁的制裁威胁,似乎在许多人眼中是压垮中国经济的“致命一击”。
事实却似乎完全相反。某篇2025年BBC文章中,英国媒体对美国解释:中国为何能够在这场持续的经济博弈中坚定不移,甚至不曾有丝毫妥协的迹象。究竟,是什么让中国如此“硬气”?
BBC 眼中的非洲:“中国人来了”是机遇还是挑战?
2011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了一部名为《中国人来了》的纪录片,根据同年10月9日《环球时报》援引的报道与后续调研信息,该纪录片采取了典型的西方媒体叙事视角,聚焦于中国在非洲大陆日益增长的存在感。
纪录片倾向于将中国描绘成一个寻求资源和市场的新兴力量,其行为模式被解读为对非洲本土经济、社会结构乃至环境带来潜在的负面效应,甚至有观点将其与历史上西方国家在非洲的殖民行为相提并论,暗示着一种“新殖民主义”的论调。
这种叙事框架下,中国投资的效益被质疑,其对非洲当地的长远福祉被认为是不确定的,甚至是有害的。
当《环球时报》的记者团队深入非洲大陆,走访了肯尼亚、津巴布韦、赞比亚、坦桑尼亚、安哥拉等多个与中国有着密切经济往来的国家后,所收集到的信息和反馈呈现出与BBC纪录片截然不同的画面。
报道显示,在这些国家进行的实地采访中,无论是政府官员、商界人士,还是普通民众,多数受访者对BBC纪录片的观点表达了异议,认为其描述“有失偏颇”,未能公正、全面地反映中非合作的真实面貌和复杂性。
与纪录片中着重渲染的“威胁”和“剥削”不同,许多非洲当地人更直接地感受到了中国投资带来的积极变化。
他们列举了中国承建的道路、桥梁、铁路、港口、体育馆、医院和学校等大量基础设施项目,这些项目显著改善了当地的交通、通讯和公共服务条件,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中国企业的到来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雇佣了许多本地员工,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技术和管理经验的转移。
不少非洲受访者明确表示,与西方国家往往附加政治条件的援助或投资相比,中国的合作模式更注重效率和实际成果,较少干涉内政,更能满足非洲国家紧迫的发展需求。
因此,他们倾向于将中国视为一个重要的发展伙伴,而非掠夺者。
部分受访者甚至对BBC的报道动机提出了质疑,认为其背后可能存在着试图抹黑中国国际形象、离间中非友好关系、遏制中国在非洲影响力上升的意图,意在维护西方国家在非洲的传统利益格局。
风波再起:新疆议题与疫情报道中的“抹黑”指控
大约从2019年开始,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相关议题成为了部分西方媒体关注和报道的又一个焦点。
与此前对中国在非洲活动的质疑相似,这一轮报道的核心同样围绕着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指控,但具体内容集中在所谓的“大规模拘禁”和“强迫劳动”上。
一些西方媒体机构,包括后来在2021年被明确点名的BBC,开始频繁发布关于新疆所谓的“人权问题”的报道。
报道往往描绘出令人震惊的场景,例如声称有“数百万”维吾尔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穆斯林被关押在所谓的“集中营”或“再教育营”中,并遭受不人道待遇。
同时,“强迫劳动”的指控也甚嚣尘上,特别是在新疆的支柱产业之一——棉花种植和纺织业领域。
报道宣称,大量少数民族被迫在恶劣条件下从事棉花采摘和加工工作,其产品被输送到全球供应链中。
许多报道所引用的所谓“证据”,往往来自于匿名人士的证词、无法得到独立核实的卫星图像解读,或是与海外分离主义组织有关联的个别“学者”或“活动家”提供的材料。
中国政府方面则坚决否认这些指控,对于“强迫劳动”的指控,中方则强调劳动者是自愿就业,依法享有各项权益。
在此背景下,一些跨国公司的商业决策也被卷入舆论漩涡。
例如,大众汽车公司决定出售其位于新疆乌鲁木齐的合资工厂股份,以及优衣库(Uniqlo)母公司迅销集团首席执行官柳井正在回应相关问询时表示其产品没有“使用新疆棉花”。
这些商业行为被部分西方媒体迅速解读为是对“强迫劳动”指控的回应或默认,并被用作进一步佐证其报道框架的素材,尽管企业自身可能声称是基于商业运营或供应链管理考量。
到了2021年2月5日,有报道更加明确地指出,英国广播公司(BBC)不仅在涉疆报道上,在早期关于疫情起源和中国应对措施的报道方面,也采取了被指责为“极力抹黑”中国的做法。
作为一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主流公共广播机构,BBC的这些报道行为被认为超越了客观、中立的新闻准则,带有明显的偏见,损害了其自身的公信力。
BBC报道的“两面”:从新疆番茄争议到赞扬中国崛起
2024年12月3日,英国广播公司(BBC)发布了一篇所谓调查报道,直指英国超市货架上售卖的多种番茄酱,声称这些产品的原料可能来自中国新疆的番茄种植基地,并暗示这些番茄可能与“强迫劳动”有关。
BBC还特别发布了一段,标题为“揭秘新疆番茄的‘强迫劳动’真相”,中展示了一些农田画面和加工厂流水线,配以旁白,称这些番茄的生产过程可能涉及“不人道”的劳动条件。
最后呼吁西方国家采取行动,停止进口新疆的番茄原料或相关成品,并建议消费者仔细检查产品标签,避免购买可能涉及“强迫劳动”的商品。
然而,报道的证据来源却引发争议,BBC提到的信息主要来自匿名供应链分析师和海外非政府组织的报告,缺乏实地调查的直接证据。
中国方面则回应称,这些指控毫无依据,新疆的番茄产业完全基于合法劳动,工人享有合同保障和法定工资,所谓“强迫劳动”纯属捏造。
仅仅过了两个多月,2025年2月11日,BBC的报道风格却来了个大转弯。
当天,BBC在其官方账号发布了一则专题报道,标题为《不只是DeepSeek:‘中国制造2025’如何让中国崛起》,内容聚焦中国近年来的科技与经济成就。中,BBC详细梳理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过程,提到中国在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突破。
发布后,外国网友对BBC的“画风突变”议论纷纷。
一位名叫詹姆斯的网友在评论区写道:“BBC,你的账号是不是被盗了?啥时候开始夸中国了?”
另一位网友艾玛则调侃:“按你们以前的套路,这结尾不得来一句‘这一切的代价是什么’啊?”
还有网友直接开玩笑:“BBC这是突然从美国梦里醒过来了吧!”
网友的调侃中,也透露出对BBC立场变化的困惑,有人猜测这是否与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有关。
风向大变?“中吹”BBC解读中国为何不向关税低头
到了2025年,BBC的对华报道立场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几乎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中吹”。
一篇BBC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它向美国民众解释,为何在与特朗普发起的关税战中,中国没有选择低头让步。
文章首先点出了中国的“战略定力”。数据上,中国对美国的出口虽然数额不小,但放到中国那巨大的国内生产总值(GDP)里算,只有大约2%的占比。
换句话说,美国市场对中国经济来说重要,但远不是全部。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上的地位,那就不是一般的关键了。
比如,全球90%的稀土加工能力都掌握在中国手里,还有65%的锂电池产能也离不开中国。
这种情况带来的结果很明显,美国要是加关税,比如资料里说的145%,对中国经济整体的冲击其实没那么大,反而可能会让美国自己先吃苦头。
拿特斯拉举例子,这家美国电动车巨头就因为关税成本涨得太猛,股价跟坐过山车似的往下掉。
原因很简单,它的生产链条离不开中国的电池材料,关税再高也得硬着头皮继续用。
这还不算完,中国这边还搞了个“内循环”战略,把国内市场给盘活了。过去几年,中国硬是培养出了一个4亿人口的中产阶级消费群体。这群人买东西的劲头,直接给中国经济撑起了半边天。
美国那关税壁垒看着挺唬人,但没把所有外国投资者吓跑,反而有些欧洲企业看准了机会,跑中国来加码投资。
波兰有家光伏企业,靠着中国供应的光伏组件,几年时间业务增长了830%。
这家企业的老板彼得早先也犹豫过,可算了笔账后发现,中国组件的质量和价格在全球没得比,关税再高也得接着合作。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中国靠“多边主义”顶住美国的单边压力。
当美国副总统万斯跑去印度拉帮结派,想给中国施压。
可中国这边没闲着,正忙着跟全球各大经济体搭上线。中国跟欧盟谈了个电动汽车价格承诺。另外中国还跟金砖国家一块儿琢磨数字货币结算体系。
中国这“你打单边,我拓全局”的路子,在国际上也攒了不少人气。
在世界贸易组织(WTO)里,中国的主张硬是得到了118个国家的支持。
更狠的是,沙特和巴西这样的资源大国开始用人民币结算能源贸易。协议一签,美元在能源市场的老大地位就晃了晃。
这些事加起来,美国想靠制裁压人的根基就被动摇了。风向突变,如今最了解中国的竟是中国的敌人。
参考资料:BBC报道称中国制造全球领先,外国网友:为何画风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