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交手刚打完,美国自己先摔了个大跟头。
原本他们以为,对中国强硬一点,就能在国际上打出个“美国优先”的新局面。
结果关税战没赢,自家经济出问题,物价涨了,连一帮盟友也闹掰了。
特朗普的新百日工作计划终于公布了,让人意外的是,整份计划,居然连个“中国”字都没提!
这是认怂了?还是背后另有打算?
截止到2025年4月3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已一百天。
回顾这一百天,他推出的政策频频引发争议,特别是在对华政策上,原本意图通过强硬手段施压,却未能如愿。
2025年4月,特朗普公布了其第二任期的第一个百日工作计划。
这个他曾经最频繁提及的国家,却被从他的公开议程中消失了。
这并不代表特朗普放弃了对中国的战略博弈。
在第一轮交锋中,美国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反击和内部消耗。
使得特朗普不得不在新一轮计划中暂时转移视线。
从白宫公布的内容看,这一轮百日计划将重点放在三个方面:贸易谈判、俄乌问题和内部经济政策调整。
在贸易方面,美国政府继续施压欧盟、日本、印度等传统贸易伙伴。
特朗普授权对这些国家的部分产品提高关税,并要求重新谈判更有利于美国的贸易条款。
欧盟委员会发言人明确表示,欧盟不接受任何单方面胁迫,准备对美国进行反制关税回击;
日本则推迟与美国的多项经贸合作计划,强调多边主义框架下的公平协商;
印度则加强与东盟国家和中国的经济联系,试图构建多元化出口路径以抵消美国压力。
也就是说,特朗普想重启关税大棒政策,但这次受众不再是中国,而是“朋友们”。
除了贸易问题,特朗普在俄乌问题上也试图展现自己的“调停者”形象。
他曾在多个场合承诺,自己能在百日内结束战争。
但时间过去三个多月,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冲突依然胶着。
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法国进行了一次闭门会谈,外界期待颇高,但最终未发布任何联合声明。
而他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互动也异常谨慎,仅限于在梵蒂冈的短暂会晤,没有实质性成果。
从CNN、Fox News等多家媒体的公开报道来看,美方并未提出明确的停战方案,只是表达了“愿意斡旋”的模糊态度。
与此同时,美国国内不少政界人士对特朗普这种“表面和平、实质拖延”的外交方式提出质疑。
特朗普在第一任期中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关税战和科技封锁,试图通过经济打击压制中国崛起。
但最终的结果是——美国自身受到巨大反噬。
数据显示,自2023年起,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后。
美国国内消费品价格普遍上涨8%以上,特别是农产品和日用工业品受到严重冲击。
2024年,美国食品价格年增幅一度超过10%。美国家庭普遍面临生活成本上涨压力。
中国方面则迅速做出反应,扩大与中东、东南亚、非洲及拉美国家的合作。
签署多项自由贸易协议,构建了更加稳固的“去美元化”贸易结算通道。
比如,中国与沙特、阿联酋的石油结算开始逐步转向人民币,2024年年底人民币在全球结算体系中的占比首次超过7%。
中国在科技产业链上的韧性也远超预期。
尽管美方试图切断中国在芯片、高端设备方面的进口渠道。
但中国企业通过加强国内自主研发、推动日韩台企合作、转向第三方供应链,逐步恢复关键产品产能。
中美科技脱钩未能奏效。
早在去年底,特朗普曾公开表示计划在2025年上半年访问北京。
然而至今不仅没有成行,中美之间的高层通话也未进行一次。
美方多次放出中美“持续沟通”的消息,但中方外交部多次否认,美方信息明显夸大。
在这种情况下,特朗普政府开始低调处理与中国相关议题,避免再次因言辞激烈引发外交反弹。
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
特朗普团队“对中国的判断过于简单,导致政策执行落空”。
如今特朗普在国际舞台上的支持者明显减少。
欧盟、日本、印度等传统盟友对美国政策的疑虑和抗拒情绪日益明显。
2025年3月,法国总统马克龙与德国总理朔尔茨共同出席“欧洲主权论坛”时提出。
要在数字货币、能源和贸易安全方面“减少对美国的结构性依赖”。
这是近年来欧盟最明确的“去美国化”政策表达。
日本也在同月宣布将加入东亚本币结算联盟,尝试用日元和人民币进行区域内大宗商品结算。
绕过美元体系,这被解读为对美国经济胁迫手段的一种直接回应。
虽然特朗普在公布新百日计划时仍宣称“美国将迎来再次伟大”。
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口号背后的现实却是充满挑战。
他的支持率已从上任初期的49%下滑至39%,并且仍有继续下降趋势。
一些原本忠实的共和党选民开始对其政策能力表示怀疑。
特朗普仍坚持举行“庆功宴”,高调宣传“百日成就”,但大多数媒体却用“象征性”活动形容此次庆祝。
特朗普新百日计划中不提中国,并不代表他放弃对中国的战略施压。
更可能的是,他在第一阶段的交锋中尝到了苦头,不得不暂时收敛锋芒,重整战略方向。
而中国方面,则以务实和稳健的方式,稳步拓展国际合作,增强经济韧性与全球影响力。
接下来是否还会有新的“较量”,尚难断言,但可以肯定的是,世界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谁能真正看清局势、精准应对,将成为下一阶段胜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