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我国外交部在全球发布主题为《不跪》的双语视频。

特朗普从上台以来不断地对中国施压,想让我们跪着赚钱,中国面对这种极限的压力,就如同这个视频的主题一样“不跪”,展示了我们傲人的骨气。

然而就在我们的隔壁,印度却率先向美国“屈膝下跪”,贝森特表示,印度可能成为首批与美国签署贸易协议的国家之一,双方谈判已经取得进展。

古话说得好“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遗憾的是,莫迪最终还是选择了更短视的一条路!



中国“不跪”美国霸权

这一次中国外交部的视频用两个字轻松地概括了我们的态度——不跪。

中国用最直白的方式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在面临美国的关税战和贸易霸凌时,我们不会退缩也不会妥协。

因为我们深知,妥协不仅换不来真正的平等与尊重,反而只会助长对方的霸权气焰。



对我们来说,短期的阵痛并不可怕,但失去了底线的妥协,后果会更长远、更致命。

可另一边,印度却似乎走上了一条相反的道路,据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透露,印度很可能成为第一个和美国签订交易协议的重要国家。

谈判只用了短短几天,双方已经取得了相当的“进展”,甚至传出最快一周之内就会签协议的消息。



这几天,中国对印度多次提出警告,严肃提醒莫迪政府,和美国的过度靠拢会带来巨大的隐患,但印度似乎并没有把话听进去。

不得不说,这样的选择,既让人有点无奈,也让人感到意外。

莫迪为何选择“跪下”?

如果说印度这次急着和美国谈合作,甚至表现得颇有些急不可耐,那原因无非有三点:



首先印度想用“大订单”讨好美国,在能源和武器采购上,印度近年来和美国的动作不小,美国一直希望减少印度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因此对印度施加了不小的压力。

而印度也看中了美国的能源市场,以及军火产品的技术优势,这次印度直接大手笔签下从美国采购石油、天然气、甚至“阵风-M”战斗机的订单,用行动来表达所谓的善意。

此外,印度还希望通过购买美国产的农产品、大飞机等进一步拉近与美国的关系。



就在上周,还有消息传出印度航空准备从美国买下中国退货的波音客机,这些动作,乍一看似乎很划算,但其实,背后隐藏的代价却不容小觑。

其次莫迪的做法表面看起来是花钱保平安,但实际更多是为了应对美国贸易逆差施压的权宜之计。

和越南、韩国等其他“合作对象”比起来,印度在美国贸易中的重要性并不算高。



数据显示美国去年对印度的贸易逆差约457亿美元,对越南则是1235亿美元,也就是说,印度肩负的“补窟窿”压力相对较小。但这并不代表风险不存在。

印度的战略侧重更多集中在短期目标,尤其是在国内面临印度制造业提振的挑战下,莫迪政府急于用“向美国交差”的方式,作出表面上的繁荣假象。

最后就是莫迪对特朗普的私交或成关键变量,印度总理莫迪作为曾经与特朗普“抱团取暖”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在贸易谈判上的个人色彩非常明显。



据说美印前期谈判甚至特意强调了特朗普的深度参与,意图打造一种“定制化合作”的氛围,但问题是,美国真的会无条件对印度“交心”吗?答案显然是否。

短视的后果需自负

中国的“不跪”代表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姿态,而印度的“一跪到底”则显得短视且急功近利。

当然印度可以有自己的考量和选择,但这个选择是否明智,时间会给出答案。



对莫迪来说,他需要明确一点,短期利益永远不如长期发展重要,而中国绝对不是印度可以轻易忽视的经济伙伴。

与此同时,中国曾经说过,任何国家不得牺牲中国利益换取美国关税豁免,如果印度碰了这一条红线,后果必须自负。

纵观特朗普政府上台以来多次变脸的态度,这一次,莫迪执意跪向美国,未来的代价,能否承受还是另话,莫迪需要好自为之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