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东莞

51岁的谭叔(化名)误食

超致死量5倍的毒蘑菇

被送入ICU抢救16天

与他同桌的5人只是浅尝几口

也齐齐中招


资料图,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一锅“山珍”蘑菇汤,6人中招

近日,谭叔邀来几个好朋友一起品尝“山珍”——登山踏青时采摘的一斤山中野菌做成的鲜美蘑菇汤。同桌的其余5人仅敢浅尝,谭叔不忍浪费美食,独自将半斤蘑菇和全部蘑菇汤一扫而空。

凌晨4时,进食鲜汤后10小时,谭叔因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到当地医院就诊。入院时肝酶等指标正常,予以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谭叔以为只是普通急性肠胃炎,不以为意。次日复查,其肝酶已飙升至正常上限的近10倍,达380U/L;胆红素65μmmol/L,为正常的2倍以上。这时谭叔才向医生坦露,就诊前食用了野蘑菇。


导致谭叔中毒的白毒伞

随后,谭叔被紧急转诊至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中毒救治中心,彼时距离进食野蘑菇已有42小时。据了解,刚到医院时,谭叔还能正常对话,肢体活动自如。入院4小时后,其心率快至120次/分、血压降至76/34mmHg,躁郁不安,处于病危的休克状态。病情发展迅猛。

根据谭叔临床症状、器官损害情况以及蘑菇照片,中毒救治团队立即意识到,患者误食的是“致命鹅膏”,它直接进入人体肝脏细胞进行靶向攻击,导致肝细胞广泛坏死,进食约50克菌体即可致1个健康成人死亡。

该院中毒救治中心副主任、重症医学科主任陈运超提醒,“‘致命鹅膏’是一种肝损害型毒蘑菇,含有剧毒的鹅膏毒肽,占蘑菇中毒死亡病例90%以上。市民朋友切勿抱侥幸心理,凭经验采摘野外蘑菇食用。”

与此同时,一同进食蘑菇的5名亲友也因不同程度腹痛、腹泻症状,在该院住院治疗。


资料图,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四级中毒,死亡率接近100%

谭叔的病情发展迅猛。在维持诊疗情况下,出现了胆酶分离现象,提示肝脏衰竭;凝血时间延长至正常值的5倍;血小板数量降到正常值下限的十分之一;由于肝脏无法进行正常代谢,体内血氨数值大幅升高,昏迷、精神错乱状态,意味着已出现肝性脑病,上述种种迹象表明谭叔的肝脏在毒素重击下全盘崩溃

陈运超解释,“按照肝损害型毒蕈中毒共识分级标准,谭叔属于最严重的4级中毒病例,该类型病例死亡率接近100%,救治难度极高。


为谭叔实施人工肝治疗

救治团队根据患者最新进展反复研讨,改用一种国内尚未应用于蘑菇中毒救治的新型人工肝治疗方式,清除患者体内水溶性毒素、蛋白结合毒素的同时,纠正内环境紊乱。


人工肝治疗清除出来的含有毒素的废液

这场持续了16个日夜的博弈,累计进行了106小时的人工肝抢救让谭叔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其于4月11日转出重症医学科。

专家提醒:

肝损害型蘑菇有“假愈”表现

极易被忽视

一锅“山珍”蘑菇汤,6人中招

4月22日,谭叔痊愈出院,无后遗症。回顾这次生死一瞬间,他心有余悸,“之前吃过好几次山里新鲜采摘的野菌,所以抱有侥幸心理。看着跟以前的长得很像,就以为没事。

记者注意到,谭叔出现胃肠道症状后经对症治疗有所缓解,但后续病情却呈现“过山车”式迅速恶化

陈医生解释,“肝损害型蘑菇有‘假愈’表现。所谓的‘假愈’其实是指胃肠道症状减轻了,病人以为没事了,但肝脏损害却在悄悄迅速发展,过了‘假愈’期,出现黄疸以及严重肝功能不全再就医,救治难度会显著增加。”


资料图,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如何避免毒蘑菇中毒?

要谨记“三不”原则:

■不采摘:不要因为好奇或为满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路边草丛的野生蘑菇,看起来与食用菇相似的蘑菇更不能掉以轻心。

■不购买:不要在路边摊贩随便购买野生蘑菇,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菌,不要轻易购买。

■不食用:不要食用野生蘑菇,集体聚餐、餐饮服务、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菌,以确保饮食消费安全,避免发生集体中毒事件。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五一”假期将至,专家提醒

近期气温回升、雨水充沛

野生菌进入生长旺盛期

出行登山踏青须警惕

切勿凭经验采摘山林间的野菌

如食用菌类后出现不适症状

在及时就诊的同时

还应告知医护人员相关情况

以便第一时间鉴别有毒物种并予以治疗

有更多精彩视频和直播!

来源:广州日报、钱江晚报等综合

编辑:刘子贤

责编:谢超贤

监审:黄柏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