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这一站,走进平顶山市卫东区,看资源型城区如何转型蝶变,走进“芯”时代。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文梦雨:这一站,有点赞,今天我们来到了平顶山卫东区,听说这里藏着煤炭资源型城市浴火新生的秘密。走吧,一起去一探究竟。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文梦雨:张书记,您好。
平顶山市卫东区委书记 张伟:你好,梦雨,欢迎来到卫东区。
平顶山市卫东区委书记 张伟:梦雨你看,这是发掘于我们蒲城店的陶窑,已经5000多年了,双火道设计升温更快,十孔排烟更能精准控温。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文梦雨:看来我们古人烧陶的智慧,堪比现代“黑科技”。
平顶山市卫东区委书记 张伟:没错,我们本土的匠人历经十年,把蒲城古陶复原了。这就是烧制蒲城古陶的原料,这6种土料全部来自本地。走,让匠人带你体验一下。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文梦雨:书记,我们今天其实很少用到陶制器皿,那我们怎么能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到它?
平顶山市卫东区委书记 张伟:历史挺风骨,文化当自信。新时代,我们大师把绘画和雕刻,融入到蒲城古陶的创作中。现阶段,茶器是主要设计方向,我们加入活性材料制作养生陶,引入3D打印。如今,蒲城古陶文化产业园一期已经建成。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文梦雨:看1972年的红砖,看粮仓“爆改”星空顶餐厅,看窑洞“爆改”三层民宿。干杯。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文梦雨:咖啡遇上红酒,幸福感“爆棚”。
平顶山市卫东区委书记 张伟:没错,我们现在所处的民宿文化产业园,过去是备用粮库和砖瓦窑的旧址。我们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通过实施保护性开发,形成传统与时尚相融合的网红打卡点。这座窑洞冬暖夏凉,过去是备用粮库,可以装200万斤粮食,现在经过设计师的小巧思,上下三层,让窑洞涅槃重生。
平顶山市卫东区委书记 张伟:梦雨,这个AR眼镜体验怎么样?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文梦雨:太超前了,一秒穿越未来,而且我刚才用了这么久,它也没有变“铁板烧”。
平顶山市卫东区委书记 张伟:秘密就在于这个眼镜用了碳化硅的镜片,折射率是玻璃的两倍,既散热、又轻薄。碳化硅材料应用广泛、上天入海。这是新能源汽车的碳化硅逆变器,它比普通的体积要小、重量轻、能耗低,一杯咖啡时间就可以满电出发。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文梦雨:是不是它的技术难度也特别高?
平顶山市卫东区委书记 张伟:信心加科技,就是杠杠的硬实力。我们创新了市区联动、政企合作新模式,抢占第三代半导体新赛道,仅用时90天就建成了国内最大、年产能500吨的电子级高纯碳化硅粉体生产线。实验室长出了河南第一块,8英寸碳化硅单晶。如今设备实现了三代更替,单炉产能达到60公斤,属于世界顶尖水平。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文梦雨:5000年前的窑火点亮蒲城古陶,沉睡的工业遗迹,变身时尚妙境,传统的煤炭企业领跑第三代半导体新赛道。从河南电子半导体产业园起势,资源型城区转型蝶变,卫东区挺进“芯”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