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这位曾被誉为欧盟“铁娘子”的主席,如今却被内部高层推上风口浪尖,被指为中欧关系恶化的“罪魁祸首”。

从主导对华制裁到推动“去风险”策略,她的每一步似乎都在将欧盟推向更深的困境。



而现在,欧盟内部的愤怒与不满已经沸腾,冯德莱恩为何成为众矢之的?她真的会成为欧盟献给中国的“替罪羊”吗?



冯德莱恩的“亲美底色”

冯德莱恩自2019年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以来,其外交政策始终带着浓厚的“亲美”色彩。

她的执政风格几乎与拜登政府的“价值观外交”无缝对接,频频以“人权”“民主”为名对中国施压。



2021年,她主导冻结了历经七年谈判的《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直接让中欧经贸合作的重大机遇化为泡影。

不仅如此,她还推动对中国电动汽车发起高额关税调查,理由是所谓的“中国补贴威胁”,却无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瑞士媒体毫不留情地评价她为“有毒”,认为她的政策缺乏独立性,完全是在为美国“站台”。

更令人愤怒的是,冯德莱恩多次在台海问题上发表不当言论,试图将欧盟拖入中美博弈的旋涡。



她的这些举动,不仅让中国对欧盟的信任一再受损,也让中欧关系陷入近年来的最低谷。

欧盟内部有识之士早已看清,她的“亲美”路线非但没有为欧盟赢得更多利益,反而让欧洲在中美之间左右为难,经济上损失惨重。



2024年,中国对欧盟部分产品采取反制措施,直接让德国、法国等国的出口企业叫苦不迭。

冯德莱恩的“亲美”政策,显然已经让欧盟付出了沉重代价。



然而,这一切只是冯德莱恩争议的冰山一角,她的对华政策失误,早已引发欧盟内部的强烈反弹,而这股怒火,正在将她推向政治生涯的悬崖边。

对华政策失误

冯德莱恩的对华政策不仅让中欧关系雪上加霜,也在欧盟内部点燃了分裂的火种。

她力推的“去风险”战略,表面上是降低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实则被批评为变相的“脱钩”政策。



2023年以来,欧盟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关键原材料出口设置了重重壁垒,导致中欧贸易额在部分领域明显下滑。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开表示,冯德莱恩的政策让德国车企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持续萎缩,而法国农业出口也因中欧关系紧张受到波及。



欧盟高级官员私下抱怨,冯德莱恩缺乏足够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她的强硬路线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欧盟在全球供应链中更加被动。

更令人震惊的是,2024年底,七名欧盟委员会高级官员联名发声,公开批评冯德莱恩是“毒性存在”。



他们指出,她的政策导致欧盟在对华关系上陷入僵局,内部治理也陷入混乱。

欧盟27个成员国在对华政策上的分歧日益加剧:德国、法国等国希望与中国保持务实合作,而波兰、立陶宛等国则追随冯德莱恩的强硬路线。



这种分裂让欧盟的对华政策如同“一盘散沙”,无法形成合力,与此同时,冯德莱恩的个人信誉也因外部压力而岌岌可危。

2024年,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公开指责欧盟为“诈骗集团”,并针对冯德莱恩家族的制药公司展开权钱交易调查。



这场调查不仅让冯德莱恩的领导权威受损,也让欧盟内部对她的支持进一步瓦解。

她的对华政策失误,已经成为欧盟内部矛盾的导火索,而辞职的呼声,正是这一矛盾的总爆发。



辞职能否成为中欧关系的转机

面对冯德莱恩引发的内外危机,欧盟内部的部分高层开始将她的辞职视为“破局”的关键。

他们认为,冯德莱恩的下台不仅能平息内部的不满,还能向中国释放善意,为重启中欧对话铺平道路。



2025年初,中国外交部多次表示,中欧关系的核心在于“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冯德莱恩的强硬政策显然与这一原则背道而驰,而她的辞职,或许能为中欧关系注入新的可能性。



事实上,欧盟对中国的依赖远超外界想象,2024年,中国仍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贸易额高达8000亿欧元。

中国在新能源、5G技术、关键矿产等领域的优势,也让欧盟无法完全“脱钩”。



德国总理朔尔茨在2024年底的访华中明确表示,德国支持开放合作,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这无疑是对冯德莱恩政策的一次公开“打脸”。

然而,冯德莱恩的辞职是否真能扭转中欧关系的颓势,仍然充满变数。



分析人士指出,欧盟的对华政策深受美国、地缘政治和内部利益集团的牵制,单靠领导人更迭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对抗趋势。

冯德莱恩或许只是欧盟战略迷茫的“替罪羊”,而真正的症结在于欧盟能否摆脱美国的战略绑架,回归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



2025年,中欧高层对话即将重启,欧盟是否能抓住这一机遇,展现务实合作的诚意,仍是未知数。

无论如何,冯德莱恩的争议已经让人们看清,欧盟在对华关系上的短视与分裂,只会让自身陷入更大的困境。



中欧关系的未来,需要的是相互尊重与合作共赢,而非无休止的对抗与博弈。

结语

冯德莱恩的“替死鬼”命运,折射出欧盟在全球博弈中的尴尬处境。



她的亲美路线与对华失误,不仅让中欧关系蒙上阴影,也让欧盟内部的裂痕暴露无遗。

辞职或许能为中欧关系带来短暂的缓和,但真正的转机,取决于欧盟能否跳出美国的战略陷阱,回归理性与务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