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场景,你是不是很熟悉?

某个工作日上午,当你帮领导布置好会议室;处理完收件箱的邮件;改完客户的第7版PPT,微信弹出同事的语音:“下午,能帮我顶个会吗?”

聊天界面拒绝的回复,你写了又删,不断措辞,最终还是变成“好的”。

面对现实的处境,我们无数次想要改变,却又害怕,只能碌碌无为,一直困在原地。

电影《白日梦想家》里的沃特,也是这样的存在。

他在《生活》杂志担任胶片洗印经理,过着按部就班的日子。每天坐在杂乱无章的办公室里,重复着繁复又琐碎的工作。

在这样的日子里,沃特的工作热情被一点点消磨,对工作的态度也是得过且过。他就像被困在茧里的蝶,努力挣扎却找不到出口。

沃特的生活,也是现实中我们的真实写照。

我们害怕拒绝、害怕冲突、害怕被孤立,于是选择迎合、妥协,最终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困在了迎合的牢笼里。

作家水木然曾说:

“底层迎合”就像一个无形的陷阱,让人逐渐丧失了向上的动力和勇气。

很多时候,毁掉我们的不是能力欠佳,而是生活里种种的迎合行为。


清晨的天光还未大亮,沃特就已踏入《生活》杂志的办公大楼。

身为胶片洗印经理的他,本应专注于自己的核心工作,可现实却并非如此。

沃特刚一坐下,同事便高声喊道:

沃特,帮我去买杯咖啡,要双倍浓缩的,快点啊,我这还有一篇稿子要赶!

沃特脸上堆满讨好的笑容,忙不迭地回应:“好的,没问题,我马上就去。”

他好不容易买好咖啡,一路小跑回到办公室,同事却皱着眉头抱怨:“怎么这么慢,这点小事都办不好!”

沃特只能尴尬地笑笑,低声说着抱歉。


还没等他喘口气,又有同事把一沓文件扔到他桌上:“沃特,帮我把这些文件打印二十份,下午开会要用。”

可打印机突然卡纸,紧接着又提示墨盒不足。

同事们还在一旁不耐烦地催促,沃特只能一边道歉,一边赶忙修理打印机。

在胶片库整理胶片时,几个同事一边佯装帮忙,一边对沃特冷嘲热讽。

一位同事指着他整理好的胶片,阴阳怪气地说:“沃特,你整理得这么整齐有什么用啊,也没见你在工作上有多大出息。”

另一位同事则跟着附和,脸上带着嘲讽的笑容:“就是,说不定哪天公司裁员,第一个裁的就是你。”

沃特的脸瞬间涨得通红,他紧咬着嘴唇挤出一丝僵硬的笑容,眼神中满是窘迫与无奈。

他不敢反驳,只能默默低下头,继续整理胶片,双手微微颤抖,动作也变得慌乱起来。


沃特这种无底线的迎合,让他陷入了一个自我消耗恶性循环。

他每天都在这些琐碎杂事中忙得晕头转向,精力被一点点耗尽,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本职工作,更没有时间去提升专业技能。

正如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所说:

“为了适应所有人而修剪自己,人很快就会只剩下骨头。”


数字化的浪潮澎湃,《生活》杂志不得不进行转型,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公司宣布在出版最后一期后就改版,这期封面底片至关重要,它会影响杂志改版前的数据。

然而,编辑翻遍了整个底片袋都找不到封面底片。

沃特明白找到底片至关重要,他通过摄影师尚恩邮寄的快递单上,找到地址,发现摄影师此刻正在冰岛。

他想,如果自己能够前往冰岛寻找底片,不仅能够为杂志的转型贡献一份力,还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职业命运。

这或许是一个能让他摆脱职业瓶颈的绝佳机会。


然而,当他将这个想法告诉给同事们时,却遭到了质疑。

“沃特,你就别异想天开了。” 一位同事带着嘲讽的笑声说道,那刺耳的笑声仿佛一把尖锐的刀,刺痛了沃特的心,“就你还想去冰岛找底片?你知道冰岛有多远吗?

你连在办公室里的这点小事都做不好。还想着去完成这么重要的任务,你要是去了,那才是笑话呢!”

另一位同事也跟着附和道:“就是,你去了也只会给我们添麻烦。

到时候找不到底片,耽误了杂志的出版,这个责任你能担得起吗?我看你还是老老实实待在这儿,别瞎折腾了。”

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质疑的话语如同一阵阵狂风暴雨,将沃特心中的希望之火浇灭。

他张嘴,想要反驳,喉咙却像是被什么东西哽住,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他看着同事们嘲笑的眼神,感到非常无助。

他的内心充满了恐惧,他害怕打破现状,害怕失败,害怕成为大家的笑柄。

最终,他退缩了,默默地坐回自己的工位,继续留在原地。


沃特被底层迎合的思维牢牢束缚,不敢迈出这关键的一步,亲手阻断自己向上的通道。

正如富兰克林所说:

一个人失败的最大原因,是对自己的能力缺乏充分的信心,甚至以为自己必败无疑。

沃特缺乏对自己的信心,无法摆脱他人评价的桎梏,被困在底层,留下了无尽的遗憾。

对于现实中碍于旁人眼色的我们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沃特因为面临被裁员的风险,所以不得不走出舒适区,踏上寻找摄影师尚恩的旅程。

他依据包裹上的地址,前往格陵兰。

抵达后,他找到了尚恩曾经取件的便利店,然而尚恩早已离开。

此时,沃特内心的渴望和不安交织在一起。

一方面,他想要找到尚恩,突破自我;另一方面,似乎有个声音,在耳边说,你找不到的,放弃吧。

身处两难境地,沃尔特的心情愈发沉重,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够走出这一步。

这时,他遇到了尚恩的朋友,他邀请沃特登上直升机,去追寻尚恩的踪迹。

那一刻,沃特在熟悉的舒适区与危险的旅程之间来回犹豫。

但最终,他纵身一跃,跳上了直升机。

这一次,他终于跳出了困住自己多年的心理牢笼。


到了船上沃特才发现,尚恩已经搭乘另一艘船前往别处。他心中升起一阵失落,所有的期待似乎都未能得到回应。

沃特站在船上,和船员们一起欣赏晚霞,望着无垠的大海,他明白了,这次不仅仅是对尚恩的追寻,更是对自己的追寻。

尽管还没找到尚恩,但沃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开始掌握了人生的主动权。

接下来的日子里,沃特不断追寻尚恩的足迹。

他在冰岛的雪中前行,不小心陷入了冰窟,差点爬不上来;在火山灰里咳嗽着追赶线索;跳上破渔船却遇上鲨鱼撕咬船舷……

追逐尚恩的每一步都在挑战自己的极限,但沃特始终没有停下脚步。

也正是这些挑战和痛苦,促使沃特不断突破自我。

在喜马拉雅山脉,沃特攀爬着陡峭的岩壁,稀薄的空气让他每一次呼吸都变得艰难。

终于,沃特在一处平缓的山脉上看到了尚恩的身影,拿到了底片。

后来,沃特回到纽约,打算开启全新的生活。

他无视同事的嘲讽,更新了简历,打算试试自己更喜欢,也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还主动约心仪的女生谢丽尔喝咖啡,享受一下久违的约会时光。

此时的沃特,不再被外界的眼光所束缚,不再被内心的恐惧所左右,勇敢地追随内心的声音,去掌握自己的人生。


《羊皮卷》里有一句话:

假如你能控制自己,那样你就赢了一半。人活着,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对手或别人,而是自己。

一个人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不是环境,不是命运,而是自己。

只有你战胜自己的惰性,战胜自己的欲念。驾驭自己的生活,才能彻底摆脱底层迎合的束缚,活出真正的自我。


沃特曾深陷生存的泥沼,在底层迎合中越陷越深。

终日困于琐碎与无奈交织的日常,而曾经的梦想,早已在现实的枷锁下奄奄一息,连挣脱的勇气都没有。

追逐尚恩和底片的旅程,成为他扭转人生的突破口。一路下来,他不再是那个唯唯诺诺、只会迎合他人的沃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也会像沃特一样,面临各种困境,被 “底层迎合” 束缚。

我们为了迎合他人的期待,放弃自己的梦想;为了融入某个圈子,压抑自己的想法;为了避免冲突,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

我们只有勇于打破束缚、及时调整心态、明确行动目标,才能实现自我的成长与突破。

正如影片中所说:“美好的事物从不会寻求关注。”

真正的人生,不在于迎合他人,而在于活出自我。

当我们放下迎合他人的包袱,方能关注自身,做回真实的自己。

愿你我,都能像沃特一样,勇敢地走出舒适区,去探索,去尝试,去突破,最终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者 | 清晨舞

主播 | 亚楠,电台主播。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