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做一件当地特色手工艺品,为旅行留下独一无二的记忆;体验非遗手工,在玩乐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沉浸式手作为旅程增添了一份仪式感。外出旅游时,你会体验手作项目吗?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335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外出旅游时,23.9%的受访者一定会体验当地的非遗手工,51.9%的受访者有机会就去。91.7%的受访者期待生活所在地或旅游目的地有更多手作消费体验项目。


在手工劳动中,感受慢下来的乐趣

甘肃兰州的高二学生邢梓涵最开始接触手作,是因为同学送了她一份需要动手制作的生日礼物。“从那之后我就对手作很感兴趣,基本每个假期都会完成一两件作品。对我来说这已经成为一种仪式了,每一件作品都印象很深刻、内涵很丰富。”

大家是怎么接触到手作的?调查中,49.8%的受访者是为了忙里偷闲,感受慢下来的乐趣;40.6%的受访者是在旅游时,体验了当地特色手艺;37.2%的受访者是在约会时与朋友探索新玩法接触到的;31.5%的受访者表示是情绪低落时,想劳动一下换个心情。

任建华是一名初中美术老师,她最初接触手作是为了制作一些教具。“在制作过程中,我对非遗手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就更多地学习起来。目前为止我接触过剪纸、扎染、香囊、版画、折纸、纸雕、竹编、钩花,最近在尝试编织。”

此外,30.6%的受访者把手作当成带娃新尝试,希望提高孩子动手能力;30.3%的受访者是在特殊节日或纪念日,亲手制作纪念物品而接触到手作的;29.8%的受访者是受兴趣驱动,想探索新领域,挑战自己;27.9%的受访者是为了学门手艺,让自己以后能多条路;15.4%的受访者是被社交媒体上他人分享的手作作品吸引。

“初中教材中,对非遗有一些课程设计的要求,而我接触的手作很多都是非遗项目,自己有这方面的经验,也更方便教学生。”在体验手作的过程中,任建华深深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发现非遗手工艺术非常有趣。“手作的操作难度并没有人们想象得大,比较容易上手。大家可以在网上买一些入门级的工具材料,搜索一些教学视频,从简单的手作开始,比如剪纸,慢慢再进行竹编等技术要求高一些的手工。”

河北邯郸的郭涵经营着一家手作小店,她店里的手作项目大多比较简单,可以零基础上手。郭涵表示,制作手作的过程比较治愈,是年轻人的一种解压方式。而且手作的自由度比较高,可以随意设计自己喜欢的造型图案,完成的作品也是独一无二的,很有纪念意义。“有人把从我们这里做的陶艺作品当作结婚的伴手礼。”

91.7%受访者期待更多手作体验项目

80后杨莹打算“五一”假期带孩子去江西景德镇体验陶瓷手工,“孩子虽然还小,但很喜欢做手工。我看到景德镇有很多做陶瓷的小店,做了攻略后选了陶瓷拼画、吹玻璃、漆扇几个项目想带他尝试一下”。

任建华说,很多景区、旅游景点都有展示城市特点的手作,比如甘肃省博物馆展示的彩陶文化,参观者可以亲身体验。

调查显示,外出旅游时,23.9%的受访者一定会体验当地的非遗手工,51.9%的受访者有机会就去,22.8%的受访者看情况,感兴趣才会去,1.4%的受访者基本不会。

任建华期待旅游城市多一些能现场体验的、承载本地历史文化特色的手作项目。“北京有掐丝珐琅,潍坊有风筝,天津有杨柳青年画,这些都可以现场动手制作。如果我去到这些地方,肯定会体验一下。”

调查中,91.7%的受访者期待生活所在地或旅游目的地有更多手作消费体验项目。

“现在大家在旅行中很注重沉浸感和互动感,在游览文化景点时,希望能更有趣味性一点。”杨莹发现,不管是博物馆、科技馆还是文化景点,近年来都有了很多手作体验项目,“一方面让旅行多了一种体验方式,另一方面也更能沉浸式感受文化的魅力”。

杨莹期待各地加大对标志性的、有符号意义的手作活动的宣传。“比如各地文旅可以在内容平台上售卖材料包,教大家如何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同时在旅游地开设相关项目,提升大家旅行中的文化体验。”杨莹还希望降低手作体验项目的价格,对消费者更友好一些。

邢梓涵之前去广州旅游时,在一个商业综合体里看到,一整层都是各种各样的可以体验的手作项目,比如画石膏娃娃、做手链等。“这种集中多样手作项目的综合性体验场所,我在自己的城市没有看到过。如果各地能根据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非遗手作,让大家有更多体验的机会,可以有助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播。”

受访者中,男性占41.6%,女性占58.4%。00后占16.9%,90后占50.0%,80后占27.0%,70后占4.5%,60后占1.6%。

(应受访者要求,郭涵为化名,李斯宇对此文亦有贡献)

#读数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