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而打的一场硬仗,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前线将士的浴血奋战,也离不开后勤保障的默默支撑。在这场战争中,有一位关键人物——刘居英,他的贡献直接影响了战局的走向。



尤其是他提出的重要建议,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认可和支持,为志愿军建立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成为战争胜利的重要保障。有人甚至评价,如果没有刘居英,抗美援朝的结局可能会截然不同。

刘居英是谁?从工程师到后勤专家

刘居英,1917年出生于中国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工程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考入北京大学,专攻土木工程,接受了系统的高等教育。这为他日后在军事领域的发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力量。他的技术能力和组织才华逐渐显现,得到了上级的信任。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参战,刘居英被任命为志愿军后勤部门的负责人,主要负责物资供应和铁路运输的管理工作。



作为一名军事工程师和后勤专家,他深知后勤补给对战争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敌强我弱的局面下,稳定的补给线几乎决定了一支军队的生死存亡。他的任务并不轻松,因为朝鲜战场的特殊环境和美军的强大空军优势,给后勤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朝鲜战争中的后勤难题:铁路运输成生死线

朝鲜战争始于1950年6月25日,北朝鲜军队越过三八线,迅速占领韩国大部分地区。美国主导的联合国军很快介入,战火逐步逼近中国边境。到1950年10月,联合国军已推进到鸭绿江附近,甚至派飞机越境轰炸中国东北的城镇。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巨大威胁,中央决定出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0月19日,志愿军正式入朝作战。



志愿军的作战能力高度依赖后勤补给,而朝鲜半岛的铁路系统是连接中国后方与前线的主要命脉。这些铁路大多建于日本殖民时期,沿着山谷和河流分布,贯穿南北,是运输部队、弹药、粮食和医疗物资的关键通道。

然而,美军凭借强大的空军力量,从战争初期就对铁路展开了猛烈的轰炸。B-29轰炸机和F-80战斗机频繁出动,投下大量炸弹,炸毁铁轨、桥梁和车站,试图彻底切断志愿军的补给线。



到1951年初,朝鲜的铁路系统几乎被摧毁殆尽。铁轨被炸得扭曲变形,桥梁坍塌成废墟,车站变成一片焦土。据历史资料统计,战争期间,朝鲜铁路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运输能力大幅下降。志愿军铁路部队不得不夜以继日地抢修,用手电筒和火把照明,搬运沉重的铁轨和枕木。但修复工作刚完成,往往第二天就被美军再次炸毁,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种局面给志愿军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前线部队经常面临弹药不足、粮食短缺的问题。1950年冬,朝鲜气温降到零下30度,士兵穿着单薄的棉衣,在雪地里苦苦支撑。由于补给跟不上,很多部队只能靠有限的干粮维持战斗力,受伤的战士因缺少医疗物资无法及时救治。

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曾在1950年12月23日向中央和东北军区发出电报,指出交通运输的严峻形势,警告如果补给问题不解决,部队难以继续作战,甚至可能陷入被动。



1951年1月,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攻占汉城,但由于后勤保障不足,无法巩固战果,被迫暂停进攻。这件事让中央深刻认识到,铁路运输问题不解决,战争的胜利将遥遥无期。于是,1951年1月22日,志愿军在沈阳召开了第一次后勤会议,专门研究如何应对后勤危机。

刘居英的关键建议:用高射炮保护铁路

在沈阳后勤会议上,刘居英作为铁道运输部队的代表,全面汇报了铁路部队在朝鲜的艰难处境。他指出,美军飞机的昼夜轰炸让铁路修复工作几乎无法进行,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抢修,却总是功亏一篑。他举例说,安州附近的一座铁路桥,刚修好就被美军炸毁,导致物资运输中断三天。铁路部队伤亡惨重,物资匮乏,士气也受到影响。



面对这种困境,刘居英提出了两条关键建议:一是派遣高射炮部队沿铁路线部署,形成一道防空屏障,保护铁路免受空袭;二是增派专业技术人员和铁路工人,提高修复效率。他认为,只有把防空和修复结合起来,才能打破美军的封锁,保障前线补给。这两条建议直指问题核心,既务实又具有可操作性。

他的汇报持续了近45分钟,条理清晰,数据详实。周恩来总理认真听取了汇报,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汇报结束后,周恩来当即表示同意刘居英的建议,并迅速下令调配三个高射炮师支援铁路部队,目标是打造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这一决策成为战争后勤保障的一个转折点。



建议落地:铁路与高射炮的协同作战

周恩来的批示很快付诸行动。1951年,刘居英被委以重任,带领铁路兵团和高射炮部队奔赴朝鲜。这支队伍规模庞大,包括铁路兵团的4个师和1个团,以及高射炮部队的3个师和6个团,总人数超过一万人。他们的任务是修复铁路、保护运输线,确保物资顺利送到前线。



1951年8月,朝鲜遭遇特大洪水,铁路、桥梁和公路被冲毁,自然灾害和美军空袭的双重打击让运输线几乎瘫痪。刘居英临危受命,迅速组织部队投入抢修。铁路兵在泥泞中搬运铁轨、重建桥梁,高射炮部队则沿线布设炮位,准备迎击美军飞机。

刘居英展现了出色的指挥能力。他根据美军飞机的轰炸规律,在平壤、安州和芥川三地构建了一个三角防御区。高射炮部队在山坡上挖掩体,把炮位隐藏在树林中,随时待命。美军飞机一旦靠近,炮火立刻响起,大大限制了敌方的空袭效果。



1952年初,美军调整策略,加大了对铁路的轰炸力度,试图通过“绞杀战”彻底摧毁志愿军的补给线。刘居英迅速应对,指示高射炮部队提高机动性,在铁路两侧增加火力点,形成一个密集的防空网。据统计,在反“绞杀战”期间,高射炮部队击落美军飞机260多架,击伤1070架,极大削弱了美军的空袭能力。

在防空掩护下,铁路兵采取“随炸随修”的策略,加快修复速度。比如安州的一段铁路被炸毁后,铁路兵连夜抢修,仅用12小时就恢复通车。刘居英还推动了一些实用创新,比如优化物资分配、改进修复工具,进一步提升了效率。



除了铁路,志愿军还组织工兵部队改善公路网络,加宽道路,新建了300多公里的备用通道。铁路和公路的双重保障,让志愿军的后勤系统更加稳固,前线部队终于能及时收到弹药、粮食和医疗物资。

“钢铁运输线”的建成与战争转折

经过刘居英和部队的艰苦努力,到1952年6月,志愿军成功建立了一条坚不可摧的“钢铁运输线”。这条运输线经受住了洪水和空袭的考验,为前线提供了稳定的补给支持。美军的“绞杀战”计划彻底失败,志愿军的作战能力显著增强,不仅成功抵御了美军的多次进攻,还在停战谈判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抗美援朝战争以中国和朝鲜的胜利告终。刘居英的贡献得到了高度评价。周恩来曾说:“没有刘居英,抗美援朝的结局可能会有所不同。”这句话虽然简短,却充分肯定了他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他的战略眼光和执行力,为志愿军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刘居英在抗美援朝中的表现,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功绩,更是对后勤保障重要性的深刻诠释。战争不仅是前线的较量,更是后方的支撑。他用专业知识和果断决策,解决了铁路运输这一战争中的“命门”问题,为志愿军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命线。



战争结束后,刘居英没有停下脚步。他继续参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比如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项目,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直到1987年退休,他的职业生涯始终与国家的需要紧密相连。

刘居英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国家危难时,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他的智慧和努力,不仅改变了抗美援朝的进程,也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经验。他的名字与这场战争的胜利紧紧相连,成为中国人民坚强意志的象征。



如果没有刘居英,抗美援朝的结局是否真的会改写?这个问题很难有确切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建议和行动极大缓解了志愿军的后勤压力。如果铁路运输问题没有解决,前线部队可能长期陷入补给不足的困境,战斗力会大打折扣,甚至可能无法抵挡美军的反攻。战争的进程可能会拖延,志愿军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

当然,战争的胜利是无数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刘居英只是其中一员。但他的贡献无可替代,尤其是在关键时刻提出的建议,直接扭转了后勤的被动局面。周恩来的“同意”和全力支持,也说明了这一建议的分量。



刘居英在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坚定信念,提醒我们,后勤保障在战争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我们应该铭记刘居英,也要致敬那些默默无闻的后勤英雄。正是他们的付出,才有了抗美援朝的最终胜利。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传承下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