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4月29日,俄罗斯总统助理兼海事委员会主席尼古拉·帕特鲁舍夫向外界发出严厉警告:北约正靠近俄边境举行史上最大规模演习,演练方案竟然包括占领加里宁格勒、封锁波罗的海和黑海、甚至对俄核武库实施“预防性打击”。一场赤裸裸的战争彩排,正在欧洲大陆悄然上演。
帕特鲁舍夫毫不掩饰地指出,英国首相斯塔默公开威胁,扬言动用英国早已过时的舰队和潜艇核力量对俄动手,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北约秘书长吕特也纷纷附和。北约各国政客争相表演鹰派姿态,已经不是简单的口水战,而是明目张胆地将战争语言常态化、将核讹诈程序化。
这一局面,标志着俄欧对抗已进入极度危险的新阶段。从经济制裁、能源封锁、情报战代理人冲突,到今天的公开军事威胁,北约的战略底线已经彻底松动,过去遮遮掩掩的“防御性”包装也被一脚踢开,只剩赤裸裸的对抗意图。
加里宁格勒,这块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前哨地,如今被北约明列为假想目标,意味深长。作为俄罗斯重要的军事重镇与核武部署中心,加里宁格勒不仅是俄西部防线的核心,更是俄欧战略对峙的最前沿。北约若真敢在此地动手,便意味着彻底抛弃欧洲大陆数十年来“避免直接核对抗”的底线。
这种局势是北约长期推演、渐进升级的结果。自乌克兰危机以来,北约不断以“援助乌克兰”“保卫民主”为名,将武器、情报、军队部署一步步推近俄边境。所谓“防御性演习”早已变质,实质是赤裸裸的攻势前置。俄罗斯显然已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帕特鲁舍夫的警告,无异于一记沉重的钟声,敲响了俄欧关系可能彻底决裂的前夜。
而英国首相斯塔默和欧盟高层的言论,则暴露出另一层更深的危机:在美国日益收缩力量、全球秩序重构的背景下,欧洲正试图以冒险主义和核讹诈为手段,填补自身战略焦虑。这种看似强硬的表态背后,是对失控未来的恐惧,是对传统安全保障体系崩塌的绝望试探。
但是,玩火者必自焚。核打击不是游戏。以核武器相威胁,只会将整个欧洲大陆置于自毁的边缘。俄罗斯向来将核威慑视为国家生存的红线,任何试图削弱、前置打击俄核力量的举动,必然被视为生存威胁,触发最严厉的反击机制。帕特鲁舍夫的警告,不只是外交辞令,而是战争逻辑的冷酷呈现。
在当前全球地缘局势急剧动荡的背景下,欧洲却在主动引爆风险,北约在推波助澜,美英法德政客在煽风点火。全球供应链已经因冲突破碎,全球能源市场因制裁风暴动荡,全球安全格局因中东、亚太战事频发而摇摇欲坠,如今再加上一场可能直指核按钮的俄欧对抗,世界能承受几次这样的极限施压?
回头看,北约本可选择另一条道路。通过对话机制维持最低限度的战略稳定,通过缓和措施防止误判升级,通过真实的安全合作重建信任。但在冷战思维绑架下,北约选择了最危险的一条路:将俄罗斯完全妖魔化,将对抗无上限化,将战争边缘政策合法化。
而俄罗斯显然也不会坐以待毙。随着北约演习升级,俄罗斯必然采取对等乃至超限反制措施。从部署新型核潜艇,到加速波罗的海、黑海军事布防,甚至在加里宁格勒周边增设核打击力量,欧洲未来可能面临冷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军事对峙状态。
对全世界而言,这是一场巨大的悲剧。一边是自以为掌控局势的北约,一边是不会退让的俄罗斯,中间却是无数普通国家与民众将被裹挟在灾难之中。今天,帕特鲁舍夫的警告或许还只是文字,但如果北约继续押注冒险,继续对俄核力量进行战略挑衅,下一次传来的就可能不是声明,而是实打实的导弹锁定。那时,欧洲不再是自由繁荣的代名词,而将重新成为核对抗前线的代名词。
历史早已证明,核讹诈不会带来安全,只会引来灭顶之灾。而那些高呼战争口号、鼓吹进攻加里宁格勒的西方政客,最终只能在废墟上收拾自己亲手引爆的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