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抹零,本是日常交易活动中商家以抹零换口碑的一种常见形式,但近日某知名超市重庆一门店“反向抹零”的操作引发消费者不满,商品标价7.96元,实际却被收取8元整,且该现象在其他多家门店普遍存在,该超市此举也被网民称之为“四舍五入刺客”行为。
这看似微不足道的4分钱差价,却在短时间内登上热搜,阅读量达到数亿次。这场看似简单的价格争议,实则是一种价格违法行为。根据《价格法》第十三条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标价之外加价出售商品,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来看,“反向抹零”实质是价格欺诈,侵犯消费者知情权。针对此事该知名超市回应称:“因分币实际流通困难,门店按行业惯例采用积零换整规则,但未明确公示,导致顾客误解。”但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十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该知名超市这种行为,实则是变相涨价,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赋予的知情权、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商家利用分角零钱支付场景的隐蔽性,长期累积不当得利,这些看似零散的“羊毛”,聚沙成塔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反向抹零”引发巨大争议的另一原因,就是消费者对于商家丧失诚信的失望情绪。经营行为中最重要的是商业诚信,若商家无诚信,则会致使消费者信任体系的崩塌。分角零钱的处理方式也是商业诚信的试金石,是让利给消费者还是商家占有,对于消费者而言,感受大不相同。据悉,该知名超市自2024年起加速推进战略转型,其中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胖东来式调改”计划备受瞩目。但此次事件却暴露出理想与现实的割裂,该知名超市重庆区域门店计费规则向企业利益倾斜,却忽视了交易公平性这一零售业基石。分角零钱虽可增加微薄利润,但以牺牲消费者信任为代价。在零售行业竞争加剧、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提升的背景下,此类“算计式”收费可能让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信任纽带产生裂痕。
解决“反向抹零”困局,需要技术创新、监管发力与消费者积极维权的多轮驱动。目前面世的智能收银系统已能实现"动态抹零"功能,根据购物总金额自动计算最优抹零方案,既保证商家利益,又维护消费者权益,实现双方共赢,而从监管的角度来说,遏制商家侵权违法行为的治本之策是有效的法律监管,呼吁监管部门加强对不合理计价方式的行政监管,此外还需要消费者有较真的态度,积极依法维权。多管齐下,让每一分钱的流转都成为构建社会信任的基石。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商家更应恪守底线,将分毫必较的严谨用于合规经营上,正如一位网友在事件评论区所言:“我们计较的不是4分钱,而是那份应有的商业善意。”(文/林月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