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订单背后的五代机……
五角大楼的军火商们又迎来了狂欢时刻——路透社披露沙特即将与美国签订千亿美元军购大单。这份涵盖C-130运输机、MQ-9B无人机及各类导弹雷达的超级合同,却唯独缺少沙特空军魂牵梦萦的F-35A隐身战机。这场看似寻常的军贸大戏,实则暗藏着国际军工市场最精妙的博弈法则。
美元堆砌的军贸铁幕
观察美国历届的沙特军售记录,会发现个耐人寻味的规律:每次总统专机降落利雅得,必伴随天文数字的武器订单。2010年奥巴马拿下600亿美元,2017年特朗普斩获1100亿美元,今年这份千亿订单更像是某种"政治献金"的延续。这种周期性军购狂欢背后,折射出石油美元与军工复合体间牢不可破的利益纽带。
军火商们的要价策略堪称艺术。印度为31架MQ-9B支付34亿美元(即:单价1.09亿),卡塔尔8架却要价19.6亿(即:单价2.45亿),而沙特200亿美元预算或许能换回82架。这种"看人下菜碟"的定价哲学,既考虑客户战略价值,更精准拿捏着采购方的心理底线。就像2017年沙特采购的4艘濒海战斗舰,从112亿砍到60亿美元的"骨折价",仍比中国054AE贵出四倍有余。
五代机困局与东方机遇
沙特空军近500架战机规模中,美制装备占比超过八成。这种深度捆绑本应确保绝对忠诚,但F-35A的持续禁售正悄然松动传统格局。美方给出的"技术安全"说辞难以服众——当阿联酋获准引进F-35时,沙特却被排除在外,这种区别对待反而刺激了利雅得的危机意识。
中国歼-35E的出现恰逢其时。这款即将完成全部测试的隐身战机,在航电系统、武器载荷等方面已逼近F-35水准。更重要的是,它不受美国"使用条款"束缚,这对渴望战略自主的沙特极具吸引力。虽然沙特空军短期内仍需维持美制装备主体地位,但哪怕争取10%的份额,就足以在美式装备体系内打入战略楔子。
也就是大约50架订单。
可以说,美国军火商深谙"温水煮青蛙"之道。
通过周期性军购既维系客户依赖,又避免其形成独立作战体系。濒海战斗舰这类华而不实的装备,正是这种策略的完美载体——看似先进却难堪大用,迫使采购方持续投入升级费用。沙特海军当年60亿美元买4艘的决策,如今看来更像是为政治站台支付的"门票"。
但五代机领域的封锁正在打破既有规则。当F-35A成为沙特可望不可及的白月光,东方战机反而获得难得的"公平竞技场"。不同于需要整体作战体系支撑的海军装备,战斗机采购更具灵活性。沙特完全可以在维持F-15SA机队主体的前提下,组建歼-35E特遣中队,既规避美国技术封锁,又实质提升空战体系多样性。
国际军贸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技术较量。
从MQ-9B无人机的天价营销,到濒海战斗舰的捆绑销售,美国军工复合体早已将政治经济学玩得炉火纯青。但五代机市场的裂痕显示,没有任何技术壁垒能永远锁死市场需求。当歼-35E与F-35A在中东天空并驾齐驱时,全球军工格局或将迎来真正的多极化时代。这场始于千亿订单的博弈,终将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成为重构国际军工秩序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