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4月28日,印度国防部正式宣布与法国签署采购26架“阵风”战斗机的合同。这项交易不仅是一次军事技术升级,更是一场深刻的地缘政治再布局。这批阵风战机将与此前采购的36架法国战机一同服役,标志着印度空军体系正在悄然“去俄罗斯化”,并向欧美武备体系进一步靠拢。



表面上看,这是一次常规的军购扩充,但背后却是印度在全球军事与战略格局中一场精密而冷酷的转向。印度国防部在发言中强调,这是为“快速实现军事硬件现代化”而采取的关键步骤,而所谓“现代化”,显然不只是更换硬件,更是在政治认同与联盟重心上的重塑。

印度并非首次向法国张开军购大门。早在2016年,印度就与法国达索公司签署协议,购买36架“阵风”,价值约88亿美元。该交易当时已引发轩然大波,不仅价格昂贵,还牵涉严重的腐败指控。如今,在全球防务成本持续高涨、供应链紧张的背景下,再次追加采购26架阵风战机,其背后所释放的信号远远超过战术范畴。

这批战机将被部署在印度国产航空母舰上,用以取代老旧的俄制米格-29K。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动作。米格-29K曾是印俄军事合作的象征,而今,印度主动将其替换为法制平台,无疑是在对俄制装备投出不信任票。俄罗斯曾长期是印度最大的军事供应国,但如今,印度正在加速摆脱这一依赖。

为什么印度不再信任俄罗斯?答案不难寻找。首先,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自身的武器库存告急,交付能力下降,连维持本国军队作战都显得捉襟见肘。其次,制裁环境下俄罗斯难以保障高质量的售后支持,关键零部件供应也频频中断。更重要的是,印度正在调整战略重心,从一个“装备买家”向“地区强权”跃迁,其军购不再只是技术更新,更是外交筹码的投放。



与法国的合作,意味着印度在军事工业链中的上游合作伙伴开始更多地来自北约体系国家。在阵风战机的背后,是完整的欧美技术服务体系,包括培训、武器系统、飞行员支援乃至情报协作。这不是一笔交易,而是一套绑定。这种绑定,一旦深化,未来的印度战力将越来越难以摆脱欧美依赖。

同时,这笔交易也有强烈的“对冲”意味。面对中国在边境的持续压力,印度急于增强海空机动能力,而阵风战机的舰载部署可直接提升印度在印度洋的投送能力。若未来印度对南中国海或亚太局势进行军事表态,法国制造的“阵风”很可能是最前沿的打击平台。这与过去以俄制战机为主的战力布局截然不同,是地缘战略意图的重大调整。

这项交易的宣布时机与加拿大大选、美国“特朗普回归”几乎同步发生,凸显印度在国际乱局中的敏锐感知和主动性。当西方民主国家自身都陷入内斗时,印度却在悄悄加固与其中“技术强国”的联动,尤其是法国。这种“分散押注”策略,让印度不再简单站在美俄之间,而是试图构建自己的技术与话语权中轴线。

而对法国来说,这一交易同样意义重大。自“澳英美联盟”AUKUS排挤法国后,巴黎急需在印太地区重塑军工出口与战略影响力。与印度这类大买家深化合作,不只是商业胜利,更是主权军工产业的政治续命。法国的“战略独立性”口号,正借助阵风战机这一实体在亚洲寻找新的着陆点。



这笔交易同时也对以色列、美国等其他军售国形成压力。印度正在形成一个“军购分流机制”,在不彻底倒向任何一方的前提下,广泛吸纳各国先进装备,并以此获取外交上的战略空间。印度政府深知,在当今多极竞争格局中,谁掌握军工产业升级的主动权,谁就掌握区域战略主动权。

过去十年,印度已从全球最大军火进口国之一,逐步发展为一个军火产业链的整合者。这不仅是装备的更新换代,更是外交的实质升级。而阵风战机的再次引进,标志着印度“去俄制化”的底牌已基本翻出。下一步,或将轮到主战坦克、反导系统甚至核潜艇平台的更新,而那些传统上由俄罗斯主导的系统,也将面临被西方全面替代的命运。

俄罗斯失去了印度这个昔日“铁杆客户”,其军工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可信度和影响力必将进一步削弱。而法国在这一过程中,不只是接盘侠,更是借印度之手完成一次对美俄军工垄断结构的挑战。在这场看似“中型国家间的军购协议”背后,隐藏的正是大国格局的裂变线。

结局还未揭晓,但可以明确的是,印度不再甘于作为任何阵营的附庸,它正以“军购外交”为手术刀,精确切割旧有的地缘格局。这26架“阵风”背后的意义,不止于冲上天空的战斗力,更是地缘棋盘上一次精准而冷静的落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