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一封辞职信在全网疯转,你可能也点赞过。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言简意赅却令人充满无限遐想,让多少按部就班的心躁动不安。
离开了教师体制和郑州老家的顾少强,在众人的羡慕和称赞中出发,和心爱的人到处旅走,十分潇洒。
自此,顾少强成为普通人追求自由的代言人,堪称“离职博主”赛道鼻祖、河南郑州版许红豆。
10年后,随处可见主动或被动离职的人们,他们逃离了三点一线,奔向山河湖海。
除了激情澎湃的出发,多半人的故事被淹没和遗忘了,但顾少强用10年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她游走6个月后,在成都一处山水古镇落脚,开了客栈,结婚生子,陷入了生活的柴米油盐。
22年,顾少强带着母亲和女儿又重新回到郑州老家,继续干起了心理老师的老本行,兜兜转转,一切似乎都回到了原点。
失望的人们说她“骗了所有人”,诗和远方终究抵不过柴米油盐!
但是这个出走的故事不能只看开头和结尾,中间的过程和主人公的自我体验才是整个故事最发人深省的部分。
人们常常寄望远方,但没有近处琐碎日常的对比,就没有远方自在洒脱的快乐,没有对当下鸡毛蒜皮的忍耐,也等不到舟车劳顿后的心旷神怡。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看世界真正的意义,是借助浮生中偷得的有限自由,生出面对平凡生活的非凡勇气,重新扑腾在庸常的柴米油盐里。
01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辞职之前的顾少强,安稳自在。
2004年她从河南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顺利入职河南实验中学,一所全国百强重点中学。
她喜欢心理学,喜欢孩子,也喜欢教师工作。
在学校里她能将学到的心理学理论付诸实践,通过与孩子沟通调整他们的精神状态,这种意义感让她感到很快乐。
人生能遇到一份喜欢的工作已经很幸运了,何况这还是人们眼中非常体面又稳定的教师岗。
就这样,她一干就是11年,直到2015年的一个普通的下午。
当时的她正在给初一学生布置作业,让他们给两年后初三的自己写封信,这是她课程的惯例。
学生写信的时候,她也在畅想自己的未来:“20年后,我已经55岁,正是退休的年龄,难道就这样过一辈子?”
她突然意识到安稳、一成不变的生活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她还有好多梦想没实现。
只用了20分钟,35岁的她便义无反顾地放弃“铁饭碗”,决定辞职了。
那天她心里快乐极了:“从现在开始我想去哪去哪,想爱谁爱谁,这种感觉太爽了。”
不认识她的人肯定觉得,她一定“疯了”吧!
但认识她的人并不觉得奇怪,这很“顾少强”,因为她干过比这酷的事情还有很多。
用她的话来说:“我得了一种不折腾就会死的病。”
做心理学老师课少事少,别人乐得自在,她闲不住,还抢着干“语文”老师的活。
有次她看见一篇关于“不被房子困住”的文章,深有感触,于是就将它挂在厕所门口,还留下纸笔方便学生们交流。
留言的人多了,她便将文章每周一换,同学们戏称说:这叫“厕所文化”。
她喜欢唱歌,尤其喜欢王菲的歌,有段时间,她下班之后去酒吧兼职做驻唱歌手,从8点唱到12点。
想要旅行,就算是单休日,她也要来一趟“特种兵之旅”,前一晚定个去西安的卧铺,第二天7:00到达。
边吃边逛一整天,趁着晚上再赶回郑州,周一早上6:00到家,随便收拾一下,8:00准时出现在学校,什么都不耽误。
到了假期,开完散学典礼,她背上早已准备好的背包就出发,直到开学前一天才回来。
她还会去做义工,去捐助希望小学的学生,探索各种各样有意义的事情。
看似突然的离职决定背后其实是顾少强一次次看清自己内心的必然选择。
对于女儿的决定,顾少强妈妈王爱春一点不意外,她只是跟女儿再三确认:“你确定好了吗?”
她了解女儿的个性,尊重女儿的个性,某种程度上她和她的两个女儿都是想到什么就勇敢去做的人。
有一次她们发现国家大剧院演有精彩的越剧表演,她们母女三人都很喜欢越剧,当时还没通高铁,她们当即决定买飞机票到北京看演出。
看完后,她们仨儿站在国家大剧院门口的长安街上,特别激动。
所以听到女儿坚定地离职之后,她说:“你如果真的累了,早晚这个家是你停靠的港湾,永远是你的坚强后盾。”
02
“接受生活的鸡飞狗跳”
提交辞职信之后,顾少强随手发了一个朋友圈,获赞无数。
两个小时后就有记者联系她,第三天关于她的故事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
与此同时天上掉下很多“馅饼”,成为了她去远方的“绊脚石”。
有人找她拍广告、做代言,有人免费资助她旅游,有公司请她做旅游体验师。
之前她曾偷偷应聘过的旅行节目回过头来邀请她做旅行外景主持人。
最夸张的是有游戏公司提出100万的条件请她做代言。
但是身为老师,鼓励学生们打游戏是有悖原则的,再回想辞职的初心,尽管当时自己口袋里只有11000元的存款,她还是通通拒绝了那些“诱惑”。
顾少强潇洒地踏上了去看世界的路,先后去了成都、重庆、杭州等地,又去了南浔、乌镇、周庄等古镇。
旅行期间她还办了一件人生大事,她和一个叫于夫的男人结婚了。
他们相遇相知的故事也颇具浪漫主义色彩。
此前寒假,顾少强在云南做咖啡店义工,有一天店里来了一个盘着发髻、个子很高的男人,他坐在角落里安静地看三毛的书。
顾少强手机公放着《山丘》,经过他时,男人问:“歌挺好听的,能放大点声吗?”
两人就此相识,此后男人经常来到店里,但直到他离开云南才要到了顾少强的联系方式。
两人在线上聊起来,惊喜地发现两人兴趣相近、志趣相投。
于夫也是从体制内出走的“自由主义者”,早她好多年出来看世界,正在成都经营着一家理发店。
两人很快确立了男女朋友关系,顾少强辞职的两个多月后,两人登记结婚。
一次,他们两人在成都街子古镇旅游的时候,小镇古朴宁静、山水相依,正是她们心目中的理想家园。
于是两人决定定居于此,开一间叫远归的客栈,客栈开业第一件大事就是承办他们的婚礼。
这里的生活很慢,接近自然,早上她戴着草帽背着竹篓去附近的菜市场跟大妈讨价还价,买各种各样新鲜可口的蔬菜。
闲暇,她练字、泡茶、听琴,与天南地北的人闲聊,似乎过上了闲云野鹤的生活。
第二年,他们的女儿来到这个世界,取名“于适”,寓意“舒适地过一生”和“适当”。
诗和远方、爱人与子都拥有了,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
可生活除此之外还有各种柴米油盐和鸡飞狗跳。
比如,刷不完的马桶、换不完的床单被罩、修不完的BUG。
夏天客流大的时候,客栈突然停电停水,抱怨声叠起。
形形色色的客人会找麻烦、动不动投诉。
客栈各种物品、设施隔三差五地坏。
她也因此练就了一分钟换一个床的绝技,拥有了一双摸东西能拉丝的粗糙双手,还掌握了各种家庭基础维修的绝活。
这又如何,她说:"我要把这些鸡毛做个漂亮的鸡毛掸子,掸去身上的灰尘,继续去热爱这个世界,继续更好的生活。"
去远方看世界与停下来过生活并不是完全相悖的事情,扎根下来面对琐碎的生活、凡人的日常同样需要一种决心。
03
“任性了一把,结果啥也不是”
生活总是变化,2020年疫情开始,客栈的运营变得艰难起来。
跟着自己去南方的母亲年龄渐长,经常腰酸背痛,母亲做为土生土长的北方人,难以适应南方的湿冷。
顾少强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着母亲和女儿搬回郑州老家,让妈妈颐养天年。
她说:“35岁的时候有幸走出去看世界,感谢母亲的理解和托举,当她年纪大,需要人照顾的时候,我当义无反顾、义不容辞。任何时候我们都有重要的人,重要的事,调整就好了。”
回到郑州,她做起老本行,在线上教育机构做心理咨询师,提供青少年心理和家庭教育咨询。
质疑声和谣言再次铺天盖地地传来。
有人讽刺:“出去一圈,回来啥都不是”。
有人传言:“两人离婚,客栈倒闭,欠债60万”。
有人追问:“你后不后悔?当初有没有编制?一个月发多少钱?”
就像迷失在曾经的赞许声中一样,顾少强没有陷入内耗、焦虑、后悔和自我怀疑。
顾少强回应:
“我回到了原点,但是我已经画了一个圆。”
“没有离婚,客栈还在开,也没有欠债,别人拼凑的顾少强,与我无关。”
“网友会把那些(体制内生活)细节当作唯一的评判标准,但这些对我来说没有意义。别人对我生活的过度解读,很多是基于自身生活的匮乏和投射。”
人们总盯着她失去的、错过的,但是没有看到她这些年收获了内心的丰盈,内核的笃定。
10年间,她从只会教书到变得更强大了。
体制的铁饭碗不是她的护身符,强大的生存能力才是她的金刚钻。
疫情期间她运营客栈的确遇到了困难,但是她迅速调整自己,通过线上辅导滞留国外的留学生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谋生,每小时收费400元。
旅行也好、赚钱也罢都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的另一面,她学会了昆曲和古琴,能熟练弹奏《秋风辞》和《凤求凰》,从只会泡方便面到学会烧得一手好菜,把女儿养的十分健康。
一有时间她仍然上路,带着女儿走遍除新疆、西藏外的全国各地看世界。
女儿小小的年纪已然是个小社牛,拥有超出同龄人的谈吐和见识,跟着妈妈上节目、录采访也不怯场。
更重要的是她深知“看世界不是打卡景点,而是让心灵长出翅膀,人的精神世界也是非常有趣、更为广阔的”。
在客栈招待形形色色的人是看世界的一种方式。
做心理学老师,同理并帮助内心复杂而脆弱的人也是一种方式。
看世界不必非要辞职,没有谁的人生可以完全拿来模仿;看别人的故事不是为了找一个模板照抄,而是找一面镜子看清自己。
对于从小按部就班的人来说,可以在别人的故事里窥见这个世界的多彩和另一面的,而我们也可以吸收到不一样的养分,自己内心的声音才能真正扎根生长。